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陈来//www.workercn.cn2014-08-1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什么仁义礼智这四德在历史上,在儒学的理论里边被认为最重要、最突出?为什么不把孝放在里面?儒学有自己的思考。在实践中大家当然都非常重视孝,应该说孝是内在于特定的伦理关系里边的。但是仁义礼智已经超出了特殊的伦理关系,变成一般的人与人关系规定的准则。它不是一个血缘的伦理,也不是一个特定的政治关系伦理,孝是一个血缘关系的伦理,特定的政治关系伦理就是忠。而仁义礼智比起孝、比起忠,它有更加普遍的美德的意义,更加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准则的意义。儒学的理论,也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

  但是我们讲,在古代每一个德行的条目,它都不是单一的、简单的。不管是忠、孝、仁义礼智,每一个道德的条目,往往有不同的层次的意义,既有它特定的、具体的意义,还有它扩大的、普遍的意义。比如说忠,忠我们刚才说,它主要是一个特定政治关系,君和臣之间,臣应该担负的一个道德义务、一种道德规范、一种道德条目。但是忠它也有扩大的、普遍的意义,就是可以是忠于政务、忠于国家社稷。要全面理解君臣关系的忠,它也不是简单的顺从,能够犯颜直谏这也是忠。到了春秋战国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就是尽心为人,《论语》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忠信在春秋为什么特别流行?因为在春秋的宗法社会里,忠信特别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到了孔子时代,在道德观念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封建社会,也突破了血缘关系,把仁变成人与人的基本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德。战国时期仁义都成为重要的道德。仁义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孔子、孟子特别提倡它,而是当时的时代需要它。战国时代封建的宗法制度处在一个衰朽和变化中,所以个人对宗法政治的道德义务,就让位于那些含义更普遍的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准则。

  仁义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仁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它也是社会价值。但是五常里面应该说不见得都是社会价值,比如五常里面讲“智”,它虽然也有超出个人道德的意义,但是它就不是一个社会价值。可是仁和义,它就是,除了是个人的道德,也是社会的价值。

  今天我们回顾关于仁义礼智的意义,我们也要给它做一个说明,我们今天怎么概括、把握他们作为个人道德的意义。首先是仁,仁的意义在历史上争论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唐代以后,因为韩愈讲,“博爱之谓仁”。当然孔子已经讲“仁者爱人”,这个爱人,应该说孔子所讲的仁,已经超越了亲属间的亲缘关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它已经变成一个大爱无疆,有广阔、深厚的含义。

  四德里的礼,本来是强调仪式、礼节,而且特别注重行为面貌的修饰;因此四德里的礼,作为道德就是遵礼守礼。义,它早期是对亲属以外尊长的尊敬。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就变成对所有的长辈,包括亲属长辈和亲属以外长辈的尊敬。可是因为后来礼的条目它涵盖了对长辈的尊敬,所以义到了孟子以后,就越来越变成一个跟羞恶有关的德行,义的含义越来越变成坚持道义、去恶扬善。智是比知识更高一级的认识层面。作为一个道德的德目,是对道德知识的一种辨识、一种掌握能力。所以对个人道德的德目来讲,仁就是敦厚慈爱,义就是坚持道义,礼就是守礼敬让,智就是明智明辨。

  我们说作为个人道德,仁义礼智是这个意思,但是我刚才也讲了,仁义礼智里边的仁义,它不仅仅具有个人道德的意义,它还是社会价值。比如说仁义有更广的社会意义,孔子讲仁,仁是作为道德。可是孟子讲,“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卿大夫不仁,不保寺庙”,所以仁也是政治的普遍原则,所以在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国的政治文化里,应该说在理论上仁都是一个主导的政治和行动的原则。这就不仅是个人价值,还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政治行政基本原则。所以你看,唐太宗《贞观政要》,以仁为本,仁义为首,仁义作为基本价值,这就是已经超出了作为个人的道德,也是社会政治的最基本的价值。仁再发展,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变成一个最高的社会理想。

  义,《左传》里讲“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一个正义的概念,孟子说“杀一无辜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那是违反原则的。所以义在古代很多地方都是作为正义来使用。

  所以我们说仁义礼智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也是古代社会的社会价值、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比如说就社会基本价值来讲,仁要强调仁政惠民;礼是强调文化体系,义就是社会的正义原则,和是和谐团结。除了我们讲的这些道德条目以外,还有很多跟这些德目有密切关系的修养方法,比如克己、反身、正心诚意、慎独等等。

  除了在经典中的这些说法表达了我们的道德价值,另外在每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里,也有一些流行用语表达主流价值。比如宋代讲究“节义廉耻”,明代后期讲“忠孝节义”,你看明清小说里充满了忠孝节义,它就是社会流行的。

  传统美德的传承转化

  帝制推翻后,近代以后的政府需要在不同时期提出新的道德规范。1912年,民国政府提出“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立国之本,前四字见于孟子,后四字见于管子。孙中山是个革命家,可他非常重视传统美德的传承转化。如忠孝,孙中山很讲究忠孝,他认为这个时代不能提倡忠君,但可以忠于民、忠于事,为了事业的成功,就算牺牲也在所不惜,这便是忠。我看孙中山就是把孔孟之道的“忠”做了现代的传承转化。他认为古时候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民国成立以后,没有皇帝,但还是要忠,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效忠。这就是孙中山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转化。后来孙中山也提出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孙中山认为,中国人不能忘记存在的共有道德,新的道德规范必须传承转化古代道德,不能完全另一套。孙中山曾经讲过:“因为我们民族道德高尚,所以国家虽亡,民族还能存在,并且还有力量同化外来的民族。所以宗本及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群体以外,就是要把固有的道德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旧道德,才有固有的民族地位,这个固有的民族地位才能恢复。”他十分重视固有道德在今天民族复兴中的地位。

  孙中山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八德的基础上又加上“礼义廉耻”加以提倡。比较之下,礼义廉耻更侧重个人道德。孙中山提倡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结合社会的价值需要,忠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都不是个人的。这12个字成为国民政府提倡的主流道德,也是传承中华固有道德的一种方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新民说》。《新民说》强调提倡公德,说我们中国人以前讲的都是私德,所以近代人要特别提倡公德。梁启超讲的公德的核心就是爱国、利群。梁启超的《新民说》认为公德和私德是同等重要的,但是认为公德的基础是私德。私德就是个人基本道德。今天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倡爱国,爱国是公德,提倡友善诚信,这就是私德。梁启超的《新民说》,这个关系不是并列的,这两方面虽然都重要,但是就个人来讲,基础是个人品行、个人道德,这个是基础。所以私德一定是公德的基础。我们中华美德在这方面有深厚的资源。

  个人道德的重要性

  梁启超所讲的私德和公德,都是以个人为主体的道德问题。私德也好、公德也好,都是以个人为主体的道德要求,但是自由也好、民主也好,都不是落实在个人主体上的道德问题,这就是价值概念与道德概念的不同。

  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都是强调要落实在个人身心实践上的道德。这是我们在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践时,在理论上必须明确的。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继承弘扬传统美德,中华美德的继承转化,这些主要是就个人道德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容来讲的,用梁启超的话来讲,“重点还是私德”。所以总书记最近讲的加强道德建设、形成道德规范、树立道德理想,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我们说主要都是就个人道德讲的,要落脚在个人的基本道德上。最终是要指向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人,这很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今天应该主要是讲公民道德,而公民道德大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是公德。其实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就讲过,“公民的道德要求是比较低的,善人的道德要求品德是比较高的”,做一个公民和做一个善人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公民,他的要求应该说属于爱国守法这样一些基本要求,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可是作为一个善人,他的道德要求是比较全面的。如果从政治、从法律上来讲,对公民的要求还是一般性的要求。但是就社会、就文化,特别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我们不仅要求一个公民的道德,还要求一个善人的品德。这就是我们讲道德、守道德、遵道德时,需要了解的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践行是更重要的话题,它与中华文化的价值观、美德体系有怎样的联系?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以中华文化的主流基本价值观作为基础,作为源泉,作为立足点,作为根基,作为根本,作为命脉。今天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炼和提出,首先要有一个文化的基础,要以中华传统的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他讲了六条,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炼把握,怎么把它跟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结合起来?中国文化基本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就是,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是今天的主流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是立足点,是根基,是根本,是命脉。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具体的操作,一定要以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为条件、为落脚点。今天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培育、要践行,怎么践行?怎么培育?我认为就是要以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作为它的根本条件,作为它的根本落脚点。一定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跟传统美德的关系。而其中加强个人基本道德的培养,是特别重要的。

  关于个人基本道德,我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提出分三组:第一组,就是个人基本道德,就是仁、义、诚、信、孝、和。我们如果用双字词,就是仁爱、道义、诚实、守信、孝悌、和睦。第二组是次一级的,忠、廉、强、毅、勇、直,就是忠实、廉耻、自强、坚毅、勇敢、正直。第三组是关于公民基本公德,这是从儒家的角度提的,不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作为个人基本公德,就是爱国、利群、尊礼、守法、奉公、敬业。不管私德公德,都是要最后落实在个人上实现,今天我们要把它细化,从儒家的立场上提出这样一个体系,它是强调个人道德的体系,也是从儒家的立场来讲的。

  所以我的基础观点是这样的:一方面我们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实践,另一方面一定要注重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从个人基本道德做起,这个道德和社会风俗的改善,才能有一个扎实的社会基础。遵道德、守道德才能落到实处。

  (本文系“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甘肃”活动,是兰州首场专题文化讲座)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