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打杂的
//www.workercn.cn2016-09-23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书呆子和混社会都不是大学的标准模式

  初入大学时,前来“秘授”大学经验的师兄告诉我:大学前两年务必要好好读书,不要想着去做什么实习,更别着急赚钱,要跟社会保持一定距离。这位师兄现在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学者。不过,同在刚上大学时,也有几个筹划创业的师兄找到我,向我面授“玄机”:大学是向社会的过渡阶段,要多找实习机会,尽快适应社会,别做书呆子!这几位前辈后来真把创业搞起来了,还成了当地青年“创业之星”。

  回想起来,两种告诫各有道理,尽管我当时选择了前者指引的道路,但我对大学时代就拥有出色实践成果的同龄人,始终抱以尊重和钦佩。在大学时代,处理好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实习的关系并不容易。我见过不少同学,“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会儿在图书馆翻书,一会儿又在外面“闯荡”,最后两边都没做好。而且,不同专业、不同个体乃至不同层次的学校,让实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没有标准模式。

  先说说专业问题。基础性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大不相同。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其中既有偏理论的中文专业,也有偏实践的新闻专业。我读的是中文系,大学四年实习机会非常匮乏,绝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读书、课堂讨论、写论文了。这是因为本专业要求我们“坐而论道”。到了大三后期,学校才要求学生去实习,中文专业本身没有实践倾向,需要学生自己明确职业规划——或师范教学方向,或新闻出版方向,或公务员、文秘方向,可谓五花八门。但新闻专业同学的实习、职业规划之路就比我们清晰得多,他们在大一、大二时就会去报社、网站实习。

  某些偏理论专业的学生常对实习抱有偏见:你们虽然实践多,可你们读书少呀!虽然课外实践分散了课堂学习的经历,但是不同专业属性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应用型学科偏重实践无可厚非,但理论性专业的学生如果荒废了课堂学习,就失去了日后立足于社会的技能。

  偏重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实习,也要看个人的性格、兴趣等因素。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端坐在书桌前研究学问,也有很多人对实习感到厌倦。

  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所在城市也影响学生实习。名校带给学生的实习机会是普通学校无法企及的,很多普通学校的学生苦于实践机会的匮乏。学校所在城市也会影响实习,优质实习机会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学生很难拥有理想的实习机会,除非利用假期甚至翘课到大城市租房实习。对偏重实习的应用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校和城市因素牵制了他们的发展,反映出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比如,我在地方城市念新闻系的同学抱怨,平时只能在当地党报实习,做些无意义的“打杂”。这个因素对基础学科的同学影响相对较小,比如,地方院校中文系学生考研“逆袭”北京名校学生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并非是割裂的,要从个体需求、专业属性和学校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只要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大学成长之路,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黄帅)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