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一座无择校也无择班的城市
——安徽铜陵创新路径将教育均衡进行到底
记者 李玉兰 见习记者 李睿宸
//www.workercn.cn2017-12-13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原来不找人就办不成事,现在大部分家长不太这么想了。资源分配没有问题,信息发达透明,家长安全感增加了,对学校和老师的注意力转移到专业性和责任心上。”徐宁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安徽省铜陵市实验小学附近开了一个儿童租书店,孩子就近入学,上一年级。

  这个租书店老板的真实感受无意间触及到了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本质,也准确地反映出皖中南这个小城当前的教育生态。

  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不是就应该以这样的状态前进?铜陵,在全国教育受择校困扰的年代率先成为一座无择校的城市。在提升教育质量内涵的年代,公平,阳光,突破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铜陵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阳光分班:将教育均衡进行到底

  校长没有招生权,班主任在分班时也没有发言权。

  家长到教育局设置的报名点报名,按照划片原则将学生分到各校。学校将学生们按照性别和入学学业水平进行“S排序”分班,同时师资按照强弱、老中青、男女等均衡搭配固定。然后在社会参与的公开环境下,由学生或家长代表现场抽签,决定学生与班级及任课老师的组合。

  铜陵十中校长孟祥友经常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名校校长们交流,说起阳光分班,“他们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这也是问题逼出来的。”铜陵市教育局副局长程克勤说。基本实现了划片入学之后,家长们又开始追名师——择班。最严重的时候一个名师所带的班级能塞进七八十个人。为了遏制这种现象,铜陵教育人决定拿自己的权力开刀。

  十五中副校长王东升说:“以往名师班级,生源和教师配备都好一点,同时也是关系户最爱的班。导致出现名师班抓学习、平行班抓稳定的分化现象。”

  “孩子升入初中之前,我精神上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觉得我们一个普通的家庭,拼尽全力也不一定能让孩子到理想的班级学习。阳光分班,开始其他家长还不是很相信,但是分班结果公布,看到一些领导的孩子并没有在所谓的名师班上,也就不再怀疑了。”十五中学生家长汪虎斌说。

  阳光分班实现了起点的公平,给教师、学生、校长同时“松绑”。

  田家炳小学教导主任胡国安说:“生源均衡分配,成绩就直接彰显出你的教学水平。名师要证明自己,普通老师以前没有压力,现在没有借口,也在拼。每年学科竞赛,以往一等奖往往都是来自重点班,现在均衡了,期末考试的成绩差距也变小。阳光分班激发了更多老师的积极性。”

  “校长也‘松绑’了,分班之前,不用再东躲西藏。原来不仅找关系,优质生源、关系户班级也要求配备优质师资,觉得哪个老师不好就要求撤换,形成一种绑架,给教育教学安排带来很多困扰。”王东升说。

  学生没有来自家长托人找关系的压力,分到哪个班心情都很好。家长放心了,校长也安心了,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的精细、科学化管理上,深化学校的内涵发展。

无择校的底气来自哪里?

  吴其余的女儿上初一,家住在铜陵市狮子山区城乡接合部,原来这一带是农村加矿区,学校水平差。孩子小学的时候,他放弃了离家200米的小学,托人找关系送到城里的名校田家炳小学一位名师的班里,每天早上开车送女儿上学要花半个小时。

  “我本来已经在城里看好学区房,钱都交了,打算初中也去城里上。”

  2014年,吴其余家附近的十九中和市里优质学校十中组建联合办学体,十九中成为十中东校区。

  “联合办学之后,学校(十中东校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最后没买学区房,孩子就在家附近上初中了。”现在,吴其余的女儿上学从家到学校只要5分钟。

  联合办学体是铜陵市破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新举措。让一个有条件的家长放弃“学区房”而选择就近入学,这不仅是铜陵市基础教育联合办学体实践的成功案例,也意味着在率先实现“无择校”之后,在消除“学区房”顽症方面,铜陵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随着新城区的发展,农村地区和城市接合部教育资源均衡化成为摆在铜陵教育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铜陵市教育局局长李勇说,“怎么样让城乡接合部的学校、新区的学校快速成长为市民认可的学校?”

  2014年,“优质校+薄弱校”联合办学体组建,按照“同一法人、一套班子、分设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形式运行。全市2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实施了联合办学。

  原来的薄弱校十九中成为名校十中的东校区,三年时间,原来只有270多个学生的东校区现在增长到900多人。

  十中东校区初一语文老师崔红书说:“原来家长不认同,觉得把孩子放这个学校不放心,老师也很彷徨。”

  联合办学体带来优质校的管理制度、师资、公共课等教育活动资源,更重要的是提起了师生们的精气神。

  “十中来了很多名师,主课教师,当班主任,一起工作,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两校考试也在一起,每次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差距,把十中作为标杆,不断追赶。以前学校几乎没什么校园文化活动,这几年来每年都举行提升学生精气神的活动。”崔红书说。

  “原来本校老师的孩子都不在这里上学,第二年他们就往回跑了,今年全部转回来了,这是对教学质量最大的认可。”十中校长、联合办学体负责人孟祥友说。

均衡发展背后,铜陵教育人的“红船精神”

  “阳光是需要底气、勇气和魄力的。”实验小学瑞龙校区负责人陆常波说,铜陵面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不停在变革,在寻求方式突破。

  “铜陵人可能也没意识到铜陵教育非常伟大和了不起。”孟祥友说。

  在孟祥友看来,铜陵教育的可贵之处首先有两点,一是创新性;二是真正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真抓实干。

  “每当一个教育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铜陵人就设计一个制度去解决这个问题。择校问题,首创了划片招生,择班,首创了阳光分班做法。中考体育考试,率先在全国网上直播考试过程。学区房成为社会热点,我们开始推行联合办学体,把两个学校真实地融为一体,去解决它。”孟祥友说。

  铜陵的联合办学体和许多地方的集团化办学不一样,背后既没有房地产行业的推动,也没有薄弱校所在区域的政府掏钱“购买”优质校资源。而是通过“五个统一”抓住了提升薄弱校教育质量的“牛鼻子”——“同一法人、一套班子、分设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这就决定了你做事必须要真。”孟祥友说,“假如东校区今天早上初一一班语文课没有上,这个责任就是我的。”

  孟祥友每天要把本校区和东校区都走一遍,东校区缺了老师,主校区的骨干教师过去顶上。和一些集团化办学的松散联系比较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奉献。

  相对于成绩,铜陵教育人在消除教育不均衡上所表现出的努力和勇气更加可贵,完美而生动地诠释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敢为人先首创,坚持到底奋斗,甘于付出奉献——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铜陵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看的学校。”程克勤说,“我们一直秉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这一观念,敢改革,敢碰触问题做顶层设计,追求高位均衡。市里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没出现过人去政息的现象,才做到一年更比一年实。”

  (本报记者 李玉兰 本报见习记者 李睿宸)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