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杜威在中国各地的200多次演讲中,教育方面的内容始终是主要组成部分。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为堪与《理想国》和《爱弥儿》相提并论的专著,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的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实现民主的社会目标。理想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服务社会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能通过从事某种职业发展个人才能并为社会尽力。
除了民主主义教育的思想外,杜威的演讲中还体现了他教育哲学中最重要的理念——教育即生活。他反对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式地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作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可见,“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他还提倡教育要“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空对空地教学。
如果说胡适、蒋梦麟等是推介杜威的教育学说的“杜门高徒”,那么,陶行知则是杜威的教育学说最得力的实践者。1917年秋回国,他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他秉持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原则,结合中国教育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和大众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1921年底,他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推动教育改进。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他一生致力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后来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通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可谓杜威教育哲学最具体的实践。
一百年前,杜威的教育理论就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东西方社会,如今,教育依旧是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杜威提出的许多教育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仍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作者系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