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感思于“兵识将意,将通兵情”
张西成//www.workercn.cn2013-10-23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在比分胶着的篮球场上,教练员的一个口哨、一声吆喝,往往会使己方队员心知肚明,迅即改变对抗战术;在敌方严密监视的眼皮底下,指挥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往往会使参战队员心领神会,立马知晓该怎么冲锋、向哪里攻击。这是我们在现实和影视中经常看到的一个镜头。

  古往今来打仗,素有“兵识将意,将通兵情”之说。将者,运筹谋划、指挥打仗之谓也;兵者,奉命行事、冲锋陷阵之谓也。两者互有侧重、互为倚重,惟有兵将相识、和军亲众,指挥员方能如心使臂、如臂使指,战场上方能并向制敌、凯歌猛奏。“将”若不了解部属情况,就容易导致“乱点鸳鸯谱”;“兵”若不明白上级意图,就容易出现“指东打向西”。

  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役中,征服了阿尔卑斯山。他站在阿尔卑斯山上,不免踌躇满志,得意忘形。对此,鲁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评议:“拿破仑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士兵。”正是拿破仑的高傲情结及对部属的死板要求,在决定命运的滑铁卢大战中,当他所率7万军队伤亡惨重、亟待增援时,而其部属格鲁希却并没有准确领会和执行“将意”,最终落下个流落异乡的下场。

  兵将相识、令通人和,主体是兵、主导在将。艾森豪威尔说过:“一个指挥官,不论他有多么重要的问题分心,也决不能不体察部队的感受。他能够也应该将战术责任授权给他选定的部属,而不要干涉他们的权力。但是他必须从实质上和精神上与他们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否则,在大规模的和重要的战役中,他就会失败。”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将”最不可分心的,就是必须善于“体察部队的感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古人讲:“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然而,这种“人心齐一”的力量优势,决不会事到临头信手拈来,更多的是需要指挥员用人格的力量去精心营造,靠其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去提前赢得。高级指挥员自觉地放下架子,跳出妄自尊大的误区,与自己的部属建立一种可切可磋、无拘无束的朋友关系,在摸爬滚打中熟悉彼此的性格特点、打仗韬略、战斗作风,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高明。因为,被动地执行命令与能动地把握契机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部属对指挥员只有敬畏之心而没有信赖之感,打起仗来就不可能有一种灵犀相通的默契。

  指挥现代条件下信息化作战,上下级的联系似乎越来越靠“键”的敲击、“网”的传输、“屏”的对话了。但不要忘了,无论什么时候打什么样的仗,若没有兵将之间“脑”的灵通、“心”的感应、“情”的交融,仗永远是打不好的。如果领导对“兵情”模棱两可,战士对“将意”一知半解,长此以往,拉大的是官兵距离,削弱的是打赢基础,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