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靶机越真,战机越强
徐俊斌 黄晋一 王继钢//www.workercn.cn2013-12-08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彭田 刘泰绘

    严格意义上讲,靶机与胸环靶、拖靶、伞靶和浮靶等并无区别——它们都是用于检验武器系统技战术性能的靶标。

    早期的靶机并不像今天这般“高端大气上档次”。1921年,英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架靶机,它的飞行高度只有1830米,速度也仅为160公里每小时——这样的飞行性能并不足以模拟当时的战机,不过,一种新的防空和空战训练理念却由此诞生。

    1931年,英国“费利王后”靶机攻击Home舰队的成功试验,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当时海军防空兵器的效能低下,并由此催生了生产无人攻击机的思想。

    而后的1934至1943年间,尝到了甜头的英国人批量生产了420架新型“蜂后”靶机。这些靶机每架都有20架次的飞行记录,它们砥砺着英军飞行员和防空系统直到二战结束。

    二战期间,美国也研制并大量生产了无人靶机。有人认为,二战中英美空军飞机损失量低于德军,除了战机性能略胜一筹外,大量使用靶机带来的飞行训练效能提升也不可低估。

    显然,一名击落过多架靶机的飞行员,与一名从未进行过实弹打靶的飞行员相比,参加实战的起点是截然不同的。

    从战争中得出的这个道理,很快让靶机迎来了“全面开花”的时代。统计表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全球约有20多个国家,百余家公司研制出200多种型号的靶机,装备的产品总量达几万架。在缺乏实战对抗的时期,这些靶机就是一支特殊的“空中蓝军”。

    随着作战飞机性能不断提高,研制更加逼真的高性能专用靶机的技术难度逐步增大,成本也不可避免地上升。因此,用退役有人战机改装的靶机逐渐受到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二战后,仅美国和俄罗斯(苏联)两国就先后分别将10多款退役有人驾驶飞机改装成无人靶机。

    有人战机改装靶机带来的模拟效果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有美国靶机飞行员撰文称,一次实弹演习中,4架F-22战斗机依次发射空空导弹,都未能击中由F-4战机改装的QF-4靶机,直到第二轮四机齐射才命中。

    俄罗斯将退役的“米格-23M”战斗机改装成M-23靶机后,新型涂装技术使靶机的目视截获距离下降到原型机的67%.俄方称,该机能模拟任何一种现役三代、四代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战机。

    据悉,美俄在研制F-22、F-35、T-50等第五代战机的同时,都在发展与之配套的先进靶机,原因很简单:只有靶机越真,磨砺出来的战机才能越强。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