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取得突破的原因,一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发展中成员在推动多边贸易谈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特别是中国的努力功不可没
斯瓦格:作为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期收获,“巴厘一揽子协定”并没有涉及市场准入等分歧较大的话题,简化海关口岸通关程序、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议题对于各方而言均利大于弊,也因此较为容易达成一致。即使是“容易摘取的果实”,谈判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波折,甚至险些由于某些国家的一票否决制而再次流产,因此协定的达成归功于会议各方确实拿出了诚意。
雷纳托·弗洛雷斯:在经历多年谈判后,与会各国多边合作愿望已愈发强烈。其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多哈谈判中,其努力功不可没。中国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相关利益的同时,还引导各成员共同达成统一愿景,并在一些问题上率先让步,为促成协定最终达成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梁艳芬: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加,国际贸易份额不断增长,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话语权逐步得到重视。此次突破取得的原因,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摆脱金融危机困扰,各国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扩大贸易是重要举措之一。但近年来出台的措施不乏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对经济复苏反成拖累,而多哈回合谈判则成为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最有效路径。
二是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发展中成员在推动多边贸易谈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活跃在多边舞台,中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世贸组织新任总干事阿泽维多在协定谈判、促进所有成员形成共识方面表现出极强的耐心和信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协定允许发展中成员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更多选择权、协调最不发达成员发展贸易等文件,充分代表了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的利益关切,相信也离不开谈判领导者的功劳。
多哈回合谈判自启动以来困难重重,几度陷于停滞,与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利益格局日趋复杂化有直接关系,也与部分国家对主导多边谈判失去信心、希望另起炉灶有关
梁艳芬:多哈回合谈判于2001年11月启动,2002年设立“贸易谈判委员会”,推出《多哈宣言》及工作计划,原计划于2005年前结束谈判,但因利益分歧严重而搁置;2004年8月,在日内瓦WTO总理事会上,各方达成《多哈发展议程框架协议》,取得阶段性突破,同时决定将原定于2005年的结束期限不设期限予以延长;2005年7月,中国大连会议上一些具体议题达成共识,12月在中国香港举行的第六次部长级会议最终通过《香港宣言》,在农业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2006年4月,各成员开始就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进行谈判,但始终难有进展,6月总干事宣布中止多哈回合谈判。2007年谈判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下再次恢复,但之后又再度破裂。2008年日内瓦会议就农业补贴等问题举行谈判,最终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2009年谈判重启,过程可谓是跌宕起伏、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一是有多项议题与贸易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发展中国家成员对此极力反对;二是以“发展回合”命名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并没有从实质性角度出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切实利益;三是发达国家成员没能从根本上考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需求。
邓肯·弗里曼:多哈回合谈判议题设置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农业、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反倾销、渔业补贴、贸易便利化等众多领域。这使得多哈议程不仅庞大且复杂,也使得谈判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各国和地区具体情况差异大,利益的不可协调性让多哈回合谈判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立场,发达经济体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雷纳托·弗洛雷斯:由于多边贸易体制对其成员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没有约束力,受迟迟不能达成多边协定的影响,很多世贸组织成员转向更容易达成协议的区域经济组织,从而进一步弱化了讨论多边贸易协定的可能性,导致达成统一协定的难度加大。
倪月菊:尽管谈判各方做出努力,但谈判仍深陷窘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谈判内容多、标准高、成员多。世贸组织谈判采取“一致性”规则,协议必须经所有成员同意才能通过生效,部分成员在某些无关自身的议题上利用“一票否决权”,达成协议难度可想而知。第二,世贸组织成员组成多个利益集团,在敏感议题的谈判上互不妥协、强硬对抗。如在多哈回合谈判的农业议题上,美欧双方就农业补贴和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互不相让;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农产品产出国组成的“凯恩斯集团”则要求欧美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和关税保护;日本、韩国、挪威等10个农产品进口国组成10国集团,强调对其国内农产品的高度保护;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组成20国集团,维护发展中成员的特殊优惠待遇,要求发达成员取消出口补贴,削减国内农产品支持。农产品问题成为难啃的硬骨头,也成为多哈回合谈判久拖不决的重要原因。第三,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话语权不断增多,使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的意志受阻,因此,部分国家对主导多边谈判失去信心,希望另起炉灶。
区域性贸易安排虽然速度更快、效度更高,但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础,是任何区域性贸易安排所无法替代的
邓肯·弗里曼:“巴厘一揽子协定”有利于推进多哈回合谈判进程,但是它并没有解决多边贸易谈判议程中的根本问题。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一些发达经济体已开始把重点从建立全球性多边贸易协定转向建立区域性贸易协定。相对来说,区域性贸易协定谈判提供了一种更快、更容易达成的贸易协定的路径。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功,人们的注意力也被逐渐转移开。这对世界贸易组织来说,在未来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梁艳芬:一般来说,区域贸易安排和多边贸易体制是相互促进的两个车轮,它们目标一致,规则一致。从狭义上讲,区域是多边的组成部分,区域是多边的补充,是多边的实验场,区域最终将回归多边,但不可能取代多边。但是随着多边的边缘化,区域协议增加迅速,不排除部分区域贸易协定越界或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区域贸易协定在某种程度上侵蚀了多边贸易体制,这主要表现在:一、区域贸易协定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给其他非成员造成一定程度的歧视或损害;二、区域贸易协定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三、区域贸易协定提高了管理成本和贸易成本,并增加了多边贸易谈判的难度。由于目前大多数世贸组织成员都或多或少签有区域贸易协定,共同犯规,无从举报。
雷纳托·弗洛雷斯:区域贸易协定的达成虽然相对简单,但其国际影响力相对缺乏,不具有可持续性。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协定是全球范围的,达成后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惠及到所有成员。此次“巴厘一揽子协定”就为印度、玻利维亚等国家的农业发展带去了福音。
萨法迪:区域贸易安排的优势在于效率高、推进快,但其成本高昂、封闭性强、规则不一,最不发达国家难以参与。而多边贸易体制则能有力提升发展中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贸易水平,令各方利益均沾,这就是多边贸易体制无法取代的原因:一面确立贸易便利化原则、推动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放,一面通过灵活的谈判确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财政援助,扭转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边缘化的境况。长远看来,只有多边贸易体制能做到这一点。
这次谈判是各成员原则性和灵活性成功结合的典范,将对后续谈判起到深远影响。在适当妥协中实现共赢、而非强硬对抗,将成为未来谈判的主旋律
乔舒亚·梅尔策:展望多哈回合谈判的未来,有两条可能的出路:一是在世贸组织内由部分成员参与的就某一议题进行谈判,如政府采购协议、信息技术协议谈判;另一条是就一些特定议题,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都参与谈判,比如环保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以达成全体成员范围的协议。多哈回合谈判在未来能取得更多进展是众望所归,重要的是,一些新的议题将被加入到谈判中,这些议题是很多世贸组织成员所共同关心的,如食品安全、供应链等。
杰弗里·肖特:对世贸组织而言,下一个考验是要制定一份后巴厘岛工作计划。未来一年,世贸组织成员要采取新的策略,在推进多哈回合重要议题谈判的同时,也应推动世贸组织协议下其他问题的谈判,以便制定新的准则或更新已存在的准则。
邓肯·弗里曼:“巴厘一揽子协定”不仅推动全球贸易合作和多边合作,加快国际贸易发展,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还象征了全球性谈判的回归。此次会议规划了后巴厘岛工作计划,即将协助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委员会在未来一年时间内就多哈发展议程遗留议题建立清晰的工作计划,首要关注的是农业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
梁艳芬:“巴厘一揽子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多哈回合谈判进入“后巴厘岛时代”。在“后巴厘岛时代”,除协定内容外,世贸组织作为多边贸易体制实施的“协商一致”表决方式也受到重大挑战。随着也门在本届部长级会议加入后,世贸组织成员增加至160个,其中最不发达国家35个,约占1/5。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利益诉求各异,要想在每人一票、协商一致、一票否决的原则下达成一致,难度可想而知。未来多边体制不妨尝试巴厘岛形式的“早期收获”模式、最惠国待遇例外条款型的“先行先试”模式、有选择性的“诸边协议”模式等。
倪月菊:“早期收获”将推动世贸组织各成员本着透明、包容和平等的原则,全面实现多哈回合发展目标。这次谈判是各成员原则性和灵活性成功结合的典范,将对多哈回合的后续谈判起到深远影响。在适当妥协中实现共赢将成为未来谈判的主旋律,而非强硬对抗。
(本报记者刘歌、吴刚、庄雪雅、崔寅、王海林、吴成良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