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用直白话讲就是,目标比方法更重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实战化训练承载着我们对能打仗、打胜仗的无限期望,把握好方向尤为关键。“军人的主要任务从来就是对未来战争进行全面的准备,但时常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所准备的往往是过去了的战争。”这句来自域外的声音,无疑在提醒我们:在长期不打仗的情况下推进实战化训练,若辨不清前行的方向,就可能投错今天的棋子;走得越远,就越可能南辕而北辙。
二战初期法军之所以完败,追根溯源,就在于他们把整个备战体系建立在战壕铁丝网和火力壁垒等这样一些即将死去的、与未来发展背道而驰的出发点上,因而无论怎样努力耕耘其“马其诺防线”,都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相反,德国人的“闪击战”理论尽管在当时并不十分完善,然而由于是建立在坦克、飞机等新生力量构成的基点之上,因而才有着“横扫欧洲”这一奇迹的出现。这段历史虽然久远,但教训并没有失色。
中央军委《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的贯彻施行,标志着我军实战化训练进入一个新阶段。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安全形势、战争形态、职能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谋划和推进实战化训练,当前需要的不是“刹那间”的感动与冲动,而是对照《意见》深入分析、科学研判、冷静思考,进一步认清实战化训练的本质内涵、目标要求,科学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实战化训练方向和路径。
按照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对官兵进行近似实战环境条件下的逼真训练,着力提高和保持部队的“能战度”,是实战化训练的根本属性和终极指向。与过去比,它更加重视反映“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现代战争特点,更加强调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它的前瞻性、针对性、系统性、检验性特征,决定其必须先于、高于、严于、实于一般性训练。由此观之,“过硬了也过时了”“单纯追求米数、秒数、环数”的训练,以及“屠龙之技”的无为训练、“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的消极训练等,都必须排除在实战化训练之外。
“真正的练兵场是在敌人面前。”从一定意义上讲,作战对手的发展动向,就是我们实战化训练的着力方向。这是因为,贴近实战练兵,实际上就是贴近对手练兵;打什么仗的问题,说到底是同什么对手打仗的问题;信息化的战场环境,本质上是由信息化的作战对手构成的。推进实战化训练,迫切需要透彻地研究对手,如果实战化训练的“参照系”失去了准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真、难、严、实”训练。
战斗力标准既是指引实战化训练方向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其成效的“试金石”。实践证明,淡化这一标准,实战化训练就会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软化这一标准,实战化训练就会像熟透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泛化这一标准,实战化训练就会被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战斗力标准不倾斜、不失重、不守旧,实战化训练之路就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