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迎着密集的枪声,一名四五岁的小男孩战战兢兢地向数米外的一辆汽车掩体挪动。突然间,他应声而倒,似乎受了伤。然而没过多久,他又爬起来,冲向了躲在汽车旁的一个小女孩,拉起她的手,迅速逃离……这段不久前风靡网络的视频显示,这一幕发生在叙利亚北部战区。经网络发布,这个视频几天内就获得了近400万人次点击量。各国网民纷纷为英勇的小男孩点赞,并为这跌宕起伏的救援过程揪心不已。
然而,据英国广播公司11月14日报道,该视频并非真实。来自挪威的视频导演克莱夫博格表示,这是一部受挪威电影研究院资助的低成本电影,今年5月拍摄于马耳他,两个小演员也都是当地人。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导演希望“公众能关注战火中儿童的生存状况”。
真相大白,网民的讨论却趋向分化。有人指责导演玩弄大众感情,有人认为这是正当的反战宣传手段,有人则纯粹陷入不同派别的攻讦骂战中。纵览该视频讨论区3000多条评论,却难见几段心系叙利亚儿童的文字。
战争与和平的话题从未止息,历史上也有诸多取材战争而广受赞誉的艺术作品,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基于事实,然后才以某种艺术表现形式问世。换言之,受众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经过加工或改编的艺术作品。这是人们理应享有的基本知情权。
反观这段视频,其传播过程极具欺骗性:用“真实”为标签,在舆论热点事件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在引发广泛讨论的同时却也“让谣言飞一会儿”。可以看到,这更像是一场以消费普通民众的良知和善意为代价的“作秀”,受伤的却是那些真正挣扎于战乱地区的人们。人心向善,当看到羸弱的儿童出现在残酷的战场时,人们以善意揣度、报以同情,但最后却迎来巨大的心理落差。利用他人的道德,便是极大的不道德。
此外,未来赢得公众恻隐之心的成本很可能更加昂贵。“狼来了”“农夫与蛇”这些寓言都揭示了一个道理:信任是善的基础。就如一位网友的评论:这位导演的初衷或许是正面的,但这样具有欺骗性的宣传手段则令人厌恶。
从现实层面来看,此类行为也严重打击了媒体公信力,加剧了有关叙利亚问题报道的混乱局面。笔者长期驻在叙利亚,经常看到诸多直接来自交战各方的信息,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加之部分媒体为博眼球而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可以说对战区的混乱火上浇油。正如加拿大《环球邮报》刊文认为:“播发这段视频的媒体没有核实信息,负有误导舆论的责任。导演希望引发公众关注局势的初衷适得其反,今后观众将更加不信任来自战区的报道。”
最令人心寒的是,得知视频是虚构后,本应成为焦点的叙利亚儿童生存状况,却在讨论中被边缘化。据统计,由于战乱,有约650万叙利亚儿童需要人道主义救助,超过100万儿童生活在黎巴嫩、土耳其等周边国家难民营中,另有280万儿童辍学。
行走于战争漩涡之中,笔者看到了很多更加敏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