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本月14日与伊朗达成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协议,为解决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达成了政治共识。协议拍板后,各方高调评价,少数国家唱衰。不管未来如何,这一纸难产的协议终究是行动的开始,是落实的文本,是监督的依据,是交易的指南。
在纷繁的评估、前瞻、预判中,多方猜测这份协议究竟会开启怎样的新篇章。其实,谈判之所以延亘多年,其核心在于,伊核问题的关键不只是核,它的核心是地缘政治,是大国关系,是经济引擎,是能源纷争,是宗教派别实力配比,也是东西方外交博弈。所以,协议文本虽紧扣核与制裁,其弦外之音却辐射到更广阔、更深远的领域。
伊核疑团
协议难产原有因
伊核,成为“问题”,是新千年之后的事情。
事实上,伊朗自上世纪50年代就启动了核能开发项目,包括核电站、核研究中心和铀处理设施。当时,“伊核”不仅没有被西方诟病,还得到美欧国家的技术支持。直至伊朗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次年与美国反目并断交,美国这才把伊朗的核活动变成一个话题,但那时也只是“话题”。
紧随其后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以及新千年后的阿富汗战争,美国一直在伊朗周边转悠,并通过多次军事行动,围着伊朗建基地、陈重兵。至此,美国几乎把连接亚欧的中东擒于手中。一旦“征服”伊朗,美国便可把阿富汗、伊拉克与伊朗连成一片,实现其控制中东这片全球油气富矿、能源要道的野心。
在新千年前,美国反复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据此对伊朗采取“遏制”政策。这一状况持续到2003年一个重要“破点”的出现。
2003年初,伊朗时任总统哈塔米在电视讲话中宣布,伊朗已发现铀矿并成功提炼出铀。这一表态立即引起美国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同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至此,伊朗的核活动正式“成了问题”。
随后,伊朗多处秘密核设施被曝光。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交涉,伊朗也多次同意暂停核活动,但事态反反复复。2003年,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对话开始,伊核问题有关六方的雏形初现。
伴随2005年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伊核问题矛盾进入最为突出的一个阶段。新总统上任不到两个月,伊朗就恢复了铀浓缩活动,伊核问题谈判被迫中断。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伊朗恢复了核燃料研究、启用了阿拉克重水工厂、宣布拥有至少3000台离心机;联合国则发表了主席声明,通过了安理会决议,西方国家纷纷对伊朗实施一系列制裁。在后来的4年里,谈判时断时续,斡旋难见转机,欧美制裁不断严苛。
伊朗与六国达成核协议(图) | 2013-11-25 |
美伊关系牵动中东格局 | 2013-11-25 |
美国制裁影响伊核问题会谈 | 2013-11-25 |
两大重点:高丰度铀浓缩及重水反应堆建设 | 2013-11-25 |
全面解决伊核问题迈出第一步 | 2013-11-25 |
伊核谈判:且行且珍惜 | 2013-11-25 |
伊核谈判面临关键一役 | 2013-11-25 |
美伊积怨是伊核谈判“拦路虎” | 2013-11-25 |
美伊积怨是伊核谈判“拦路虎” | 2013-11-25 |
利特瓦克:伊核谈判曙光渐现中国斡旋助推给力 | 201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