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伊核协议,岂止是“核”
凌朔
//www.workercn.cn2015-07-20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化解胶着

  各退一步立字据

  僵持、敌视、叫板、互不信任、情绪对立,充斥着2013年前的伊核问题谈判。

  2013年,立场温和的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谈判出现转机。鲁哈尼多次表示会“严肃”对待谈判,使对话气氛朝向利好方向发展。不久后,伊朗与六国正式重启对话,同年11月,伊朗与六国达成阶段性协议,同意以部分中止核项目换取部分解除制裁。由于分歧严重,谈判设定的目标期限屡屡推迟。今年6月下旬,各方在维也纳举行持续17天的谈判,试图达成最终全面协议,但在谈判中先后错过了6月30日和7月7日两个截止期限,直到7月14日才取得历史性突破,达成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

  长期以来,欧美在逼迫伊朗放弃核项目中各有分工,分唱红白脸,以在施压伊朗的同时留出余地,不至于把问题搞僵、搞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对西方国家而言,“底线”是约束伊朗使之止步于造出核弹,而伊朗在长期抗争中的“技巧”则是,时不时让西方感觉伊朗距底线仅一步之遥。双方在底线附近的较劲,让谈判变得胶着。这种胶着,甚至有时让双方都感到疲惫和无奈。奥巴马说,伊核问题让他觉得在做一道只有两个选项的选择题,战争或外交。美国不想战争,只好用排除法,选择外交。

  在谈判最后阶段,妥协成了化解胶着的溶解剂。一方面,伊核协议严格限制了伊朗的核计划规模,设置了一套缜密的监督核查机制,确保伊朗核计划完全在国际监督下运行,大大增强了伊核计划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协议规定了同步执行的原则,要求西方按照伊朗的执行情况,解除对伊朗的经济、金融制裁,使伊朗重回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为伊朗经济注入活力。双方从各自底线回撤十里,留出缓冲地带,让全面协议有了存身之所。

  当然,伊核问题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牵连,并不是简单的造不造核弹的问题。伊核谈判12年,其核心分歧很简单,那就是伊朗会不会发展核武器以及如何理解和保障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样一个看似单一化的问题纠缠这么多年,不是某一个人的强硬使然,实际上受到了诸多隐藏政治考量的掣肘和制约。

  地缘生态

  各有所思暗绸缪

  伊核问题的缘起,本是美伊较量,却牵动各方,谁家都有自己的一本账,谁都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哪怕是协议达成之后。

  对美国而言,冷战结束,世界两极格局发生变化,美国试图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这其中,“中东新秩序”是重要一环,美国不会因为一纸协议而轻易放弃它的“海湾地区霸权主义”。在这种思维下,美国并不乐见伊朗解除制裁束缚、快速发展经济,更不愿意看见伊朗在中东的话语权日渐高亢,直接对抗以色列、沙特等美国的传统盟友。目前,新协议在美国仍需获得国会批准,一系列障碍正在逐一出现,未来的美伊关系不可能因为协议而变得温情,新的摩擦和考验不言自明。

  就欧盟来说,在中东问题上,欧盟的基本政策是政治解决中东地区冲突、控制中东军备、加强欧洲与中东的经济合作。一个稳定、合作的中东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欧盟不愿意看见美国像打伊拉克那样在伊朗挑起战争,也不愿意看见美国继续在中东推行单边主义、主导中东事务,因此,在12年谈判以及协议出台的过程中,英、法、德这三驾欧洲马车在诸多问题上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欧盟把伊核问题看得很重,因为伊核问题不仅是伊朗问题,更是欧盟突出话语权、突出欧洲一极的绝佳平台。

  伊朗的街坊四邻,对协议的达成,心情更是五味杂陈。作为宿敌,以色列把协议称作“令人震惊的历史性错误”。沙特也若有所思,沙特新国王萨勒曼近期展开对也门的军事行动、拒绝参加美阿戴维营峰会、与俄罗斯签署核能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做法,都显示出沙特调整外交策略的迹象。一些分析师判断,未来沙特对核的兴趣可能猛增,协议可能激发沙特和伊朗的军备竞赛。

  另外,伊核问题还牵扯到宗教派别之间的角力。协议达成后,伊拉克和叙利亚这两个同受战乱之苦的什叶派穆斯林掌权国家拍手相贺,似有所待。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