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诚信是立身之本、经商之道、为政之要,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还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待解,如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加强诚信建设的路径何在,等等。11月15日,省社科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诚信促进会联合召开2013年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年会“诚信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加大市场经济诚信文化再造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林永健:
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失信问题,有主客观原因,尽管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解决,但可以缩短从失信到诚信的过程。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和诚信环境。
应将政府诚信放在首位。要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和严厉的失信惩戒机制,引导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开展“重合同、守信用”的主题活动,形成人人讲诚信、处处按诚信办事的良好氛围。建立食品类成品追溯体系,发现问题能找到根源,追究相关责任人。抓好互联网诚信问题的解决。利用互联网进行不正当商业竞争应引起关注。要把诚信文化引向网络,加强网上失信管制,让网上失信行为及时曝光,并得到处理。建立健全诚信的法制环境,打击失信行为,做到不敢失信,一旦失信成本过大,得不偿失。要严格广告审查制度,实行虚假广告个人负责制。
◆有效引导和调适社会心态
省委党校教授凌厚锋:
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风气、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当下,一些社会心态处于不断调整、分化当中,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面情绪在滋生蔓延。如何有效引导和调适社会心态,已成为诚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会心态调节包括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两部分,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健全完善制度生成机制。好心情来自好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要反映民众的利益需求,通过廉洁、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民众各方面的基本权益,做到合民心、顺民意。二是转变作风,做好民众的心理疏导工作。风正才能气顺。要践行群众路线,努力开辟联系群众的新渠道、新形式,更广泛、更及时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批评。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清明政治赢得民心。三是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在网络时代,作为道德示范、公信力载体的政府部门,应增加信息的公开透明,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不给不良社会心态增压。要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技术培训,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构建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调节网络。四是做好个体自我心态调节,这是社会心态调节的基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心理认知调节、心理情感调节、心理品性调节,培养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健康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
◆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法律化
省司法厅博士黄丽云:
中国转型期失信问题的症结在于,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法律信任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法治的真正实现,并不仅仅取决于法律文本的完美设计,更取决于法律的社会基础、国家结构的法治化、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成熟。
要在国家层面树立诚信意识,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法律化,制定专门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法。要建立或划分出监管职业道德行为的专门机构,建立职业道德的诚信档案,通过体系化系统化的方式,让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具有可操作性。要推进诚信立法,在各项制度中普及诚实信用原则,使诚信逐步内化于法律体系中。同时,完善法律诚信保障制度,包括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进行立法后评估,增强法治型社会管理效果。 □本报记者 树红霞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