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蒋介石曾沉重地说“《大众哲学》害死人”并斥责:共产党能写出《大众哲学》,你们身为国民党怎么就写不出来?伟人毛泽东当年也多次研读《大众哲学》。这本“把哲学还给民众”的奇书,在1936年刚刚出版时,不到5个月4次再版,短短10多年创下连续出32版的奇迹。它堪称 “一卷书雄兵百万”,而它的作者就是当时年仅24岁的艾思奇。
毛泽东是大哲学家,他与艾思奇从“神交”已久到延安相逢,成为相见恨晚的战友,话题无疑离不开哲学。老一辈革命家宋平也曾说,他走上革命道路,最早就是受了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影响,“这本书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之中,通俗易懂,使我从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当时全国很多进步青年,也都是因为《大众哲学》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正是艾思奇这样一位在党内赫赫有名的大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始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勇立潮头,著书立说,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民众,让中华民族的觉醒进入了新阶段。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们不能忘记这位思想开拓者——艾思奇先生。
走进大众 哲学才会发挥更大作用
让哲学回归生活,用大众话语论述哲学本质,这正是艾思奇毕生的追求。他的哲学阐释,具有典型的平民情结和平实风格。他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请下神坛,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进行深入浅出的“翻译”,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群众认识现实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对每个个体的“为人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
在那个民族危难的旧时代,知识阶层思想活跃,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而艾思奇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阐释,让他的“新哲学”成为一股清流,直入百姓心脾。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哲学才有可能有趣、易学,才可能对大众富有吸引力。走进大众,哲学才会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好的难题,让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哲学。
当时,《大众哲学》使千百万群众觉悟并被动员起来,团结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周围,由此凝聚成磅礴之力,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事业取得成功。这,就是艾思奇带来的哲学的力量,也是他坚定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
列宁曾写过一个简单的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这在《哲学与生活》一书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这种通俗化和大众化,正是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法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光有先进思想救不了中国,必须要与中国实际科学地结合。这在党起初的革命实践挫折中得到了多次残酷、血淋淋的证明。
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开创性地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命题。从那时开始,艾思奇就专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工作。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让哲学说中国话、说老百姓的话”,让哲学在中国大地上变成人人都能懂、都可传递的思想圣火,变成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为中国革命进行了思想准备,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17年十月革命,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伴随着这个百年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从籍籍无名的悄悄诞生到逆境里成长,再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党的整个发展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这个中国化过程,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实实在在“换了人间”。
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党的正确路线。艾思奇以其卓越的哲学研究,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们形成了强大的智慧合力,可谓中国化探索征途中勇敢的先行者。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功的主要法宝。
回望过去,一个国家或民族,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分明是前人不断试错,用挫折和牺牲堆积出来的民族血路。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前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历史与当代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头活水,不断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思想启蒙和战略指引,为我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源源不断提供科学的思维、视角、方法。
继承艾思奇的精神遗产
在20世纪初战乱纷争、党派众多的中国,最终是由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成功领衔了时代的风向。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李达、艾思奇等,前赴后继,以全面的哲学思维,洞悉时代风云,准确把脉了中国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找到了救治旧中国的那把真钥匙,并为之奋斗不息,这就是境界或信仰吧。思想改变了中国。
在这个多元的全球化、媒介化时代,市场化为主导的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催生出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和思潮,还有很多的困难挫折拦在路上,需要回应以新的解答。
时代已经不同,但哲学的使命不变——瞭望社会、把握时代,为当代找到表述真理的力量。世界上西风劲吹,新学派林立,保持思想文化的定力至关重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我们党伟大征程的思想核心,是党的伟大事业繁盛的基石。艾思奇研究者任仲然说:“我们作为后人的责任,就是要使艾思奇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保值增值,把艾思奇深厚而强大的哲学力量发扬光大,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 加大思想的“供给”,这不但契合了我们新时代的历史节拍,也是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思想作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由它而生发的制度和机制,是哲学的具体应用,以指导现实社会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集中展现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思想力量。这一生机勃勃的思想不但在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也正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启示着世界。
我想,毛主席的哲学顾问、革命哲学家艾思奇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头探索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吧。
(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