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中国技工”获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特别奖
//www.workercn.cn2013-12-17 05:46:5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二0一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特别奖授予“中国技工”引发关注

开启建设技工大国的圆梦之旅

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钱培坚 郭强

  12月12日,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特别奖授予“中国技术工人群体”。

  北一机床公司高级技师刘海旺,上海电气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霞,中国北车唐车公司数控配管高级技师、“金蓝领”苏健,代表全国数千万技术工人登台领奖。

  在颁奖晚会上,这三名技术工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苏健是中国北车唐车公司高级技师,负责制作高铁的刹车管,这事关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为了掌握精密的配管技术,他带领工友做了4500多次试验,收集了12000多个弯管数据。在颁奖现场,他自豪地说,“西门子没做到的,我们唐车工人做到了!”

  “在参加颁奖活动过程中,从与各行各业的领导和企业家们的交流中,强烈感受到国家对技术工人群体的关注和重视。”刘霞说,技术工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了。

  这并非是中国工人首次被评为年度人物。2009年,“中国工人”曾以“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贡献不可估量”而被评选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今年,中国工人再次入选年度人物。当然,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中国人自己评选的经济年度人物,而且将重点锁定在中国技术工人群体上。

  “中国工人两次当选年度人物,背景不同,意义也不同。”采访中,多位专家分析认为,前者的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工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后者是中国自身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而这些任务的完成,都对中国工人的素质特别是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和根本动力。转型升级不仅需要高端的技术,更需要最基础的执行者——具有过硬技能素质的一线工人。可以说,技术工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不可或缺,他们是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中坚力量。

  “创新、责任、影响力、推动——这是我们评选的四条标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有关负责人表示,刘海旺、刘霞、苏健所代表的中国技工,完全符合这些标准,他们的身上浓缩了中国经济这一年的历程。

  “中国技术工人这个群体对中国经济是有贡献的,作用不可小看。他们应该站在聚光灯下。”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对此深有感触,“以我所从事的行业看,我国工程机械产业能发展到今天,完全是因为坚守住这个产业的技术人员。包括老国企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受惠于当年这批做出巨大贡献的技术人员的创造和劳动。”

  今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

  “显然,我们距离技工大国的目标还有不少路要走。以工人阶级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这个历史使命,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众口一词。

  有关统计显示,整体而言我国工人技能素质偏低,这直接导致技工严重短缺。目前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以上技工的供求倍率一般在1.3至1.4之间,短缺程度严重的地区高达1.6,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万人到3300万人之间。

  提升工人的技能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技工队伍,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达成了社会共识。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在城镇化中确保建筑质量时,指出要加强建筑工人专业技能培训。

  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明确提出:“让绝大多数职工都成为有技能的从业人员,多数人能够成为高中级技能人员。”他还多次强调要特别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和素质提高。

  建设技工大国,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在提高工人特别是技工待遇上着力,还需要社会和媒体给予舆论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工人的良好氛围。

  但愿中国技工当选经济年度人物,能够开启建设技工大国的圆梦之旅!

  (中工网北京12月16日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