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七成受访女工迫切想提升技能 资金时间信息缺乏成阻碍
//www.workercn.cn2014-05-12 08:46:26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 更多

  户籍身份也是发展的一道坎

  另外,很多时候户籍身份也会成为限制流水线女工改变的因素之一。京瓷管理层告诉记者,公司最希望外来女工能与当地人结婚,这样公司能够稳定留人,降低流动性。而女工自己的职业之路也可以有更大发展。由于合同制约,外来工做到组长最大,如果和上海人结婚,落户上海,能转成正式工,这样就可以做到班长,科长,甚至部长。

  而这就意味着,外来女工的婚恋情况与职业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如果能够找到上海人结婚,不仅个人生活稳定,也能在职业上有更大发展。

  流水线女工的流动率高,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既浪费了她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喜欢被叫做新上海人 但真正融入仍存在隐忧

  “阿拉上海话好伐?”

  记者发现,随着在上海居住时间的增加和文化程度的提高,流水线女工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上海的身份认同越高,更喜欢别人称呼她们“新上海人”,而不是“来沪打工者”或“外来农民工”。

  从称谓上可以看出,她们对上海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上海长期稳定生活转变。四川人郭同娜来到上海差不多10年了,她对自己一口颇为像样的上海话很是得意,“阿拉上海话好伐?”在记者面前的小郭头发绕成一个时髦的结,夹着闪闪的头饰。她告诉记者,最早在流水线上做的时候,很少接触到上海人,“要想留在上海,必须会讲上海话,否则衣服穿得再好看,一开口就又是个外地人。所以,我后来就到去读书学东西,同时和上海人交朋友。现在,当别人以为我是上海人的时候,我最开心了。”

  而婚姻能迅速提高她们在上海的融入速度。由于嫁给了上海人,郭同娜很快在上海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我经常和老公的亲戚朋友聚会,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上海人怎么讲话做事情、上海人的各种规矩和习惯。”

  但其实,流水线女工中的年轻人正处于渴望恋爱的年龄,却因为圈子限制、工作限制、身份限制等各种原因,很难在上海开始一段新感情。“你在你的城,经历了怎样的青春。我不知道,渴望知道,可是又有什么意义。我所期待的一起在岁月里的携手前行,最终只剩我一个人踽踽独行。”这是女工欢欢最新发布的一条QQ状态,她的心境,独自在异乡打拼的年轻女工都不陌生。

  “丈夫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虽然上海的生活成本对收入偏低的流水线上外来女性务工人员来说,还是有些高的,但这并不能阻挡她们希望在上海长期稳定生活的强烈愿望。据上海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定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流水线外来女性务工人员存在着这样一种状态—结婚后的女工多数随老公工作迁移。

  来自江西的李银燕9年前来到上海,4年前与老家在江苏的老公相识结婚,之后就把生活重心一直在在工厂和住所两点间,现在则放在即将出世的孩子身上。“工作之余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以后相夫教子,这就是我的世界。平时很少和上海本地人交往。”

  冯小容说,自己在老家成都相亲结婚,生了儿子后才来到上海,“我们有个亲戚先到上海打工,总是听他们讲上海赚得到钱,怎么怎么好,在2002年,老公就带我一起来到上海。”她之所以稳定在了后藤流水线,完全是因为丈夫稳定在了上海,“如果他说走,我就跟着他走。”

  赵娣也一样,当时从浦西的饭店辞职来到浦东做厂妹,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先生在浦东开了电脑维修店,她就跟着先生移了过来。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