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东方网5月12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农民工月均收入2609元,农民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50%。据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达21%,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的57%,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业的68.7%,建筑业的79.8%。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农民工,可能超过一半的饭店要停业,近七成的工厂要关门,近八成的高楼大厦建不起来。
据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31岁新生代外来人员的规模达到了412.53万,远超本市户籍青年的数量(308.64万),他们的数量占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57.2%。而来沪务工人员中女性比例已上升到50%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身影在流水线上,她们用自己的青春为建设和发展上海付出了努力,同时也有82.6%的制造业女职工对“今后生活将进一步改善”充满信心。
69.7%受访者迫切想提升专业技能
“谁不想变得更好”
“谁不想变得更好”,在采访的流水线女工中大部分人中,“想改变”成为她们经常提起的词语。记者也从她们身上发现,之所以想改变目前的现状,是因为她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流水线女工们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来到上海。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用一个流水线女工的话说,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
冠都机电公司女工胡顺红现在是普通流水线员工,“工作上的辛苦时刻提醒着我,能不能换个其他工作试试,就算同样的辛苦程度,至少可以不用做夜班,收入若再高一点、工作环境好一点,就更好了。将来还希望能有更好的发展。”
元豪电子公司女工李银燕尽管进厂只有4年,但已经算得上是老员工了。关于改变,她有着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适合自己的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最重要。”而这恰恰就是对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只有热爱和敬业了,员工才会对继续学习抱有强烈的愿望与动力。李银燕也正是凭其出色的工作能力,始终得到公司的肯定,去年还被提升为班长。之后因为怀孕回老家生孩子辞职离开的时候,领导曾再三挽留。
这种现象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尤其明显。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
资金、时间、信息缺乏 限制改变
想要变得更好,首先得把自己打造升级。据调查,上海外来女性务工人员职业上升空间很小,仍主要在低层次行职业间水平转换,流水线女工也是如此,她们或在不同的流水线工厂做,或转到服务餐饮等行业。上升空间小是因为在她们的头上有着一块“天花板”,这块“天花板”由文化水平偏低、职业技能普遍缺乏等组成。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就业者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天花板”下的流水线女工目前的状况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打破“天花板”正是她们把自己打造升级的根本。
然而,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天天不是上班就是带孩子,哪还有空去学点什么。一个月挣3000块钱左右,除去生活和住宿开销,大概还能省下1000多元。我们平时日用开销都要扣着花,怎么可能再把钱耗费在学习上?再退一万步来说,我们又不像科班出身,也没这个渠道去了解哪里能获取技能。再说了,我只有小学水平,上网什么的都不懂。”莱尼电气公司女工周秋霞的一席话折射出了女工们改变愿望背后的受限—资金短缺、时间有限、信息渠道不畅等等。
在冠都、元豪等公司,流水线女工都需要翻班,在较少的闲暇时间里,她们可能更多的需要是休息。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学习培训机构都离她们的工厂距离较远,学习时间又很难合理安排等因素,导致她们能够便捷、安全、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渠道严重匮乏。再加上有的企业根本不重视,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流水线女工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