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精神“发动机”,源源不断输送正能量
劳模是一个荣誉称号,也是一个示范群体。对社会而言,如何让劳模效应最大化?对劳模而言,如何在荣誉面前“再出发”?在社会价值重构的今天,需要做出回答。
在厦门卷烟厂,流传着“42天厦烟效率奇迹”的故事。在外国专家经过换配件、调参数等“标准化”和“常规性”动作后,表示对制丝线技巧“没招了”。“危机”面前,兰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职工专项攻关,在42天内,硬是将之前“摸起来像是80岁老太太的手”的梗丝改进成“摸起来像18岁小姑娘的手”,成功地破解了技术困局。
劳模一个人发挥作用有限,而一个劳模带领一群人发挥的作用则成几何倍数放大,甚至可做成一个产业。
据统计,福建省目前创建各级各类劳模工作室517家,其中以劳模命名或领衔的工作室478家,拥有成员4441人,省级示范基地10家。而依托劳模工作室,劳模智慧发生聚变效应,效益得到了良性叠加,“蝴蝶效应”带出的“产业故事”在不断上演。
全国劳模陈溪河,有着一手竹藤编技艺的绝活。73岁的他面对安溪工艺业发展的低谷,“坐不住”了,他离开厦门一个人来到安溪县,在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成立陈清河工作室。在他的传授示范下,竹藤技术传习工作室、藤铁工艺创新工作室、陶艺创新工作室、新材料运作创新工作室、茶礼包装创新工作室等一个个工作分室相继成立、成果喷涌:陈明辉、黄连福、谢万年、段华刚、唐艺森等,一个个行业优秀代表比拼技能大赛、领衔技术创新;英发、聚丰、星辉、恒星、恒发等,一个个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市场。
“一个人带出一批徒弟,一个工作室促成了一个大产业。”在陈清河的带领下,安溪藤铁工艺产业集群已成为安溪继茶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产业,企业遍布全县各地,上规模企业达到417家。两年来,创新基地的劳模们带动企业研发3200多件新产品,100多件产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
把劳模的“单兵作战”,变为群体的“组团出击”,不仅弘扬了劳模精神,而且引领劳模效应向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扩散,劳模工作室逐渐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人才的“孵化器”、团队的“方向标”,迸发出了难以估量的力量。
目前,福建省的劳模工作室主要以技术攻关型、技能传授型、服务示范型三种类型为主。“1加1群”效应,“教学相长”经验,“以老带新”机制,“工农结合”模式,以及“吉祥三宝”、“四新四爱”、“五新推广”、“八个平台”等精细化做法,使得工作室创建工作特色明显,成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