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自身能力恐有不及,另一方面前路漫漫又无先驱者经验可供参考,自主与合资短兵相接下,向上之路如何走呢?
当前在10万元左右市场,已有部分本土车型站住脚跟,但主要集中于SUV 、MPV 领域。
以今年10月份销量数据为例,SUV 市场中,销量最高的20款车型中,自主占据11席,其中哈弗H6、瑞虎3 、哈弗H2、长安CS35、长安CS75、比亚迪S6,分别以3 万辆、1.25万辆、1.16万辆、1.07万辆、1.03万辆、0.99万辆的业绩,位列第1 、第4 、第5 、第10、第11、第12位。而在MPV 市场,销量最高的20款车中,自主品牌也占据11席,其中风行景逸、长安欧诺、东风小康、风行菱智分别以1.3 万辆、1.29万辆、1.1 万辆、0.95万辆位列第3-6 位。
但此外,在紧凑级车和中级车市场中,自主品牌业绩较优者却少之又少。其中,紧凑级车前20中,只有吉利新帝豪和长安逸动分别以1.9 万辆和1.57万辆位列第8 和第13位。而中级车市场,也仅有奔腾B70 以0.35万辆的销量位居第20名。
另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我国SUV 累计销售317.91万辆,同比增长33.3% ,远高于普通乘用车9.8%的增长幅度。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源于自身的快速增长,多数本土品牌当前均将SUV 和MPV两个领域作为自身的主要增长点……
“加速SUV 产品矩阵布局是陆风汽车当前首要任务,产品线会逐渐覆盖越来越多的SUV 细分市场。”陆风汽车副总经理潘欣欣对此表示认同。
但在消费升级,合资价格下探等因素影响下,自主原本赖以为生的中低端市场空间越发变窄,已是不争事实。而全盘棋子过分押宝于某单一细分市场,无形中也恐平添风险,除非可像哈弗品牌般已为被市场所充分认可。
在本届广州车展期间,“留给自主的时间已不多”也是众本土企业谈论最多的话题,大家普遍表示自主要向上走。但就当前市场现状而言,这条路却并不好走。
品牌力、产品力不足是主要拦路虎。长久以来,本土品牌低端的产品形象已在消费者心中打下深刻烙印,短期内很难扭转,已是阻碍中国品牌发展的最大障碍。
舆论有时爱用韩国人支持现代发展的例子说事,但在本土品牌还不足以打消费者之际,单凭一两句“支持国货”的口号,又怎能让国民为动辄十几万元的汽车产品买单呢?
对此,长安汽车总经理龚兵也坦言品牌力不足,仍是困扰长安,甚至本土企业向上走的主要掣肘。他举例指出,睿骋销量不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便是出于此。“诺大4S店,就睿骋自己最高近乎可卖至20万元,周身全是6 、7 万元的车型,这让消费者如何接受睿骋相比之下的‘高价’呢?同时营销力也不足,销售人员从未卖过此价格的车,顾客两三句责问就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自己都说不通睿骋缘何值此定价,又怎能让消费者信服呢?”
“外资即使大幅减配,也不妨碍消费者追捧的热度,这就是品牌的功效。我们的车子也许和外资不相上下,但就是卖不上价钱,也是由于品牌认可度不够所导致。”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也指出。
此背景下,甚至有言论表示5 年内恐将有一半以上本土企业消亡。
一方面自身能力恐有不及,另一方面前路漫漫又无先驱者经验可供参考,自主与合资短兵相接之际,向上之路又如何走呢?
就当前市场业绩看,早前高调上市的几款自主“高价”车型销量并不理想,如一汽奔腾B90 、上汽荣威950 ,今年前10个月,月均销量仅为200 余辆。自主冲高之路可谓遭遇瓶颈。
“本土品牌不是做不到,而是决心不够。外资可不会给你时间,残酷的市场也不会为你预留时间,自主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
日前,在哈弗H8冲高遭遇挫折之际,H9依然如约而至,并非像外界所猜测般要先避避风头。继续长城向上破局之路……哈弗H9三款车型22.98-27.28 万元的定价区间也堪为最贵自主车型。
与长城执着奋勇向上相映照,当前本土企业则纷纷将H9,甚至是H8的成败当做是自主冲高的风向标,更甚至是一面旗帜。
“H8上市没成功,有人可能在看笑话,但是我们是真心希望H8、H9能有好的前景,打破自主品牌天花板。长城能卖20万元,那陆风岂不是也能卖到15万元,自主向上走是必由之路。但单靠一两款车不行,要集体而为。”潘欣欣表示。 “CS95和一款三厢车有望打破20元定价,但具体上市节点并不好把握,要视自身情况而定,肯定会参考H9等在售车型的市场表现情况。”龚兵坦言。
但同时龚兵也指出,外资价格回归理性更多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举,其本就不值那么多钱,未来外资价格大幅下滑也将是大势所趋。但20万元以上单车售价之于自主当前还有些困难,未来10万元-20 万元市场将是本土与合资决战的主擂台。
铁不淬火怎成钢!正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没有云遮月,哪来瑞雪兆丰年!
其实将目标直指丰田普拉多、三菱帕杰罗。劲畅、大众途观等外资车型的哈弗H9,甚至是传祺速博等,无论成败,此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以足可令人鼓舞与心动。试问哪个中方企业能心甘于坐看外资在华大赚特赚,而自己只屈服于在十万元左右的市场捡捡芝麻?
未来,关于本土与合资品牌更多的直接交手过招,有望成为国内车市的主旋律。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8-201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