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高凤林:大国工匠是怎样炼成的(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1-07来源: 中工网—《当代劳模》
分享到:更多

高凤林:大国工匠是怎样炼成的

记者 张 锐

高凤林在与组员现场讨论(金石开 摄)

    在第66 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他一举将三个创新发明项目金奖收入囊中,震惊四座;在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论坛上,他西装革履,侃侃而谈,举手投足间颇有明星风范;在焊接车间里,戴上面罩、拿起焊枪,他埋头于点点焊光之中,一副标准的技术工人形象。

    他就是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他还是央视《大国工匠》节目播出的第一人。

    35 年的航天工作生涯中,他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130 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进航天工作是我的梦想”

    早期培养一个氩弧焊工的成本甚至比培养一名飞行员还要高,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银手”。同时,由于焊接对象是具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对焊工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悟性更有极高的要求。而第一次焊接实习时,工段长就注意到,高凤林是个有潜力的好苗子。

    1962 年,高凤林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工人家庭,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5 岁时父亲去世,由多病的母亲带着兄弟4 人生活。

    对生在南苑长在南苑的高凤林来说,每天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听到街坊们说起谁家的大哥哥在航天系统工作,羡慕得不得了。

    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高凤林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天,下班很晚的母亲一回来就兴冲冲地把儿子们拉到街上,指着天上一颗飞动的星星说,“快看呢!那就是我们国家放上去的卫星”,街上的喇叭里也已经传出东方红的乐曲声。高凤林好奇地问“卫星是怎么放上去的?”母亲摸着他的小脑袋说,“快快长大吧,长大了你就知道了。”母亲的话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他说:“能进航天工作就是我的梦想”。

    中学毕业时,三个哥哥中一个当兵、两个插队,为了方便照顾母亲,高凤林报考了离家不远的211 厂技术学校,从此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年的技校学习,使高凤林对航天有了初步了解,特别是在火箭发动机车间实习期间,跟随焊接工段工段长、新中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艺,让他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技术提高很快。

    早期培养一个氩弧焊工的成本甚至比培养一名飞行员还要高,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银手”。同时,由于焊接对象是具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对焊工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悟性更有极高的要求。

    第一次焊接实习时,工段长就注意到,高凤林是个有潜力的好苗子。在操作笔记上,高凤林不仅记下操作规程,还记下了自己操作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师傅和同学们的操作特点,最后是三个大大的字,稳,准,匀。

    分配时,得知高凤林没有被分配到发动机车间,车间党支部书记、焊接工段工段长、班组长三人一起到人事科硬是把高凤林给要了回来。

    在那个崇尚技术、工人光荣的年代,高凤林和车间的年轻人争先恐后、你争我赶地学技术。他更是幸运地赶上了四五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而如果焊接需要,他可以十分钟不眨眼的绝技,也正是那时练出来的。

    “年轻人相互较劲,两个人对着看不许眨眼,看谁能坚持得时间长”。而今回首从前,笑谈里无不饱含着青春时代挥洒的汗水。

    1983 年,在车间领导和班组师傅的大胆启用下,高凤林久已积攒的能量终于迸发出来。他参加了331 工程之一的“长征三号”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研制,并荣获三等功。

    当时,他刚刚参加工作三年,只有21岁。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