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建伟与徒弟讨论盾构设计图
这个中国人让德国人服了
几十年来,李建伟率领团队完成各类盾构、顶管制造任务200余台,各类钢模产品300余套,极大的促进了国产盾构产业化基地的建设。
谈到国内盾构与国外的差距时,李建伟很坚定:“除了在构架上面的欠缺外,咱们国内盾构综合起来不输于包括德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
每个盾构3600吨,上万的零件,代表着国家的机械化水平,而这个研发国产盾构的老师傅从未给国人丢脸。
“2004年,建设沪崇苏越江隧道时,我们和德国海瑞克公司第一次合作,当时的盾构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径是15.43米,安装到拼装机时,原来设计图上的吊点,与我们的设备部分地方不太符合,不具备吊装的能力,德国人当时坚持自己的方案无误,师傅和他们沟通说,如果按照这样的吊点,吊起来时会出现撕裂的情况,但是德国人依然坚持原有的方案。”李建伟的徒弟董宾回忆。
果然,当盾构吊到3米左右时真的掉下并撕裂,与李建伟当初预想的一样。这事儿过去后,德国工程师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只要遇到困难,就去请教他,只要李建伟在工地现场,都会第一时间主动询问他的看法,甚至经常亲自登门拜访。
但是,李建伟也坦言,德国人的敬业精神是值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学习的,当然包括中国。同样,李建伟的敬业劲儿也都被徒弟们看在眼里,当年在香港做地下工程时,他竟连续作业长达57个小时没有上来。在平日,徒弟杨晨平告诉记者,每天下班,所有车间肯定是师傅最晚离开的。
正是凭借这份敬业与执着,李建伟已经是当前中国甚至世界上顶尖的盾构专家。
李建伟在车间与德国人商量工程事宜 央广网记者王晶摄
星火相传 后继有人
还有一年,李建伟就要退休,但对徒弟的挑选却十分谨慎。做事态度要认真、需好学,自尊心强,李建伟似乎像是在寻找当年的自己。
这几年,他先后培养出杨晨平、丁宏伟等高级技师8名,董宾、徐文彬等高级工32名,还通过“双师”培养带教出具有“技师工程师”职称的范连、程瀛等青年骨干能手,为该行业领域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谈到师傅李建伟,平时做工程不太善于表达的徒弟们似乎有夸不完的话。
现在的车间副主任杨晨平是李建伟一直的徒弟,他认为:“师傅专注做一件事儿,并且会上升至爱好。”
作为焊工,卫永清1996年进厂,对于“一专多能”的师傅,他认为自己不管投入多久的时间都很难赶得上。“刚进厂时,师傅那时做钳工,刚出校门的我认为一个钳工怎能懂得我们做焊工的事儿,后来发现师傅比我对电焊懂得还多。”
卫永清回忆:“2006年为迎接世博会做工程盾构,因为上海的土质是多元化的,盾构的刀盘需选择硬质合金刀,当时我按照一般的方法进行气焊,自认为焊法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师傅却说,从长期使用角度考虑,你还要注重到刀盘使用时间的问题,随后便指导我从刀盘的构制上进行改造,最后果然改造效果不错。”
事后,刚毕业“意气风发”的卫永清蔫了,但却暗自将李建伟当做榜样至今。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和工业4.0的到来,机械制行业造将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或许,将会用涌现出更多像李建伟一样的国产机械“智”造者们。
李建伟的办公桌 央广网记者王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