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电影来了!奥斯卡阵容集结,文艺范儿十足
刚刚过去的“国庆档”电影市场就有些冷清了,七天累积票房19.1亿,相比2017年国庆档的成绩下跌27.5%。虽然国庆档票房不尽如人意,但金秋十月的片单还是温柔精致的,有几部富有诗意且意味深长的电影在等着你。快来电影院享受慢时光吧!
-
张艺谋:一个“好“字 涵盖多少代电影人的努力
谢晋曾说,拍电影就是掬一捧水,漏一滴再漏一滴,漏着漏着就漏光了。68岁的张艺谋经常在片场说起这句话。这是他“爱较真”个性的生动注脚。
雷瑞波在极地执行科考任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央视网消息:南极的冰山巍峨壮丽,洁白的外衣下泛着幽幽蓝光,摄人心魄;北极的海洋千里冰封,雾锁苍茫。她们静静地等待有人穿越,探知这里的过去和未来。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冰研究才在国际上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从事海冰物理学研究的学者不足百人。在中国,长期开展极地海冰研究的团队在10个左右,80后研究员雷瑞波是其中一位。
作为极地海冰的忠实观测者和研究者,他曾参加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执行越冬任务,参加6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1次北极黄河站考察、1次环波罗的海湖冰考察,两次担任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助理。
24岁第一次前往南极时,雷瑞波未曾想过,这片冰天雪地将让自己倾注十余年的研究热情;37岁担任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和海冰队队长,他已褪去13年前的青涩,留下的是一位极地科考工作者的坚毅和沉稳。
一次巧合,南方小伙结缘冰雪
“很难让南方人理解北方的冰雪,也很难让北方人理解南方的雨水。”雷瑞波出生在广东清远的一个农村家庭,2000年考入河海大学读本科,2004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从祖国的南端至北部,让这位南方小伙初识什么叫做气候差异。
2005年读研时的一个偶然机会,他幸运地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第一位参加中国南极考察执行越冬任务的队员,承担海冰观测任务。南极之行,让他与冰雪结缘,人生方向出现第一个转折点。
“在南极从事观测是件艰苦而孤独的工作,很多时候依赖自学”雷瑞波说。去南极前导师李志军教授悉心指导编制现场执行实施方案,传授观测经验,但现场情况瞬息万变,需要不断摸索,实践再实践。由于长时间的野外照射,他穿的桔红色防寒服明显褪色,甩起毛边。
2007年初,雷瑞波完成越冬海冰观测任务回到国内,同时带回他在东南极地区获得的完整冰周期的观测数据,也是中国在该地区首次获取的定量连续的海冰观测数据。
雷瑞波随队参加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归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9年雷瑞波进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从事海冰研究。2012年他入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正式成为极地海冰研究的一名“职业选手”。
坚守浩瀚神秘极地,板凳要坐十年冷
极地是一个神秘且被人们了解甚少的区域,并没有现成的认知可供参考。作为一名极地科研人员,只有坚守现场,才有机会去破译这种复杂的变化机理。
把冰下对冰底位置和冰上对海冰表面雪厚观测数据结合,研究人员能够准确测定海冰冰层厚度变化,从而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海冰的影响。由于冰厚无法通过卫星遥感等手段进行准确测量,冰层厚度也成了破解气候系统变化的关键“钥匙”。
“越冬的那种苦,刻骨铭心。”雷瑞波回忆。野外受伤,险些失去两根手指;与家人聚少离多,难尽丈夫和儿子的责任。是不是要坚持下去?很长一段时间,雷瑞波动摇过。2008年初,在错过两次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后,他终于迎来了从大连回广东过春节的机会。不料,那年发生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交通、电力输送中断……目睹旅客一路辗转的困境,雷瑞波暗暗下定了要投身海冰研究、抗击灾害的决心。
2008年,从参加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开始,考察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雷瑞波的身影再也没有离开北极。经过6次北极科学考察,不断地潜心钻研、改进完善,雷瑞波和团队观测获取的数据质量得到大大提高,有的甚至领先国际水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利用多年积累的极地观测数据及先进的海洋数值模型,雷瑞波重点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减少机制及对我国天气变化过程的影响、北极海冰减少对北冰洋向大西洋淡水输出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大洋环流的影响等科学问题,成果均发表在诸多国际知名期刊上。
2018年9月26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顺利返回上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37岁的雷瑞波担任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兼海冰队队长。这次考察经历了罕见的暴雨雪天气,更经历过浓雾、冰面破裂等突发情况,在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长期冰站上,当无人值守观测系统A、B型两套样机都宣布数据接收成功的那一刻,含蓄的雷瑞波与队友们一一握手、紧紧拥抱。
学术报国,填补极地研究空白
“学术亦可报国。”从事极地海冰观测与研究十个年头,雷瑞波在海冰观测技术研发与应用、海冰热力和动力学机制和北极海冰长期变化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在国际同行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雷瑞波资料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极地考察高度依赖科技支撑保障平台,在极地研究领域,有不少空白,等待去填补。”正如雷瑞波对自己的要求,把握国际研究动态,结合国家需求,冲刺国际水平。
目前,我国在极地海冰观测与研究方面,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现成可用的设备,依赖国外。雷瑞波带领团队与国外高校与研究所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被技术封锁的核心调查设备;他们与太原理工大学等5家科研机构合作,将有人值守的海冰观测、技术上完全依靠国外,发展到无人值守观测设备的自主研发、国内集成自动化观测设备的成功应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关键设备获取的数据,可以支撑一些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
雷瑞波重视观测技术研发,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出的温度链浮标和物质平衡浮标在我国北极考察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海冰无人值守观测系统”课题的总工程师,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了两套样机并成功实现应用,该系统计划明年参与国际MOSAiC考察计划,将大大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知名度。
科研院所、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协同作战才能发挥最大力量。雷瑞波所在团队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多家合作单位共同实施北极地区海-气-冰的科学考察与研究,为中国在北极开展科研获取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对提升我国极地话语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看最美丽苍茫的风景,体会最艰辛的寂寞。在极地科研之路上,支撑雷瑞波坚守海冰研究这方阵地的,不仅是他对极地的热爱,还有皑皑白雪中飘扬的五星红旗。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雷瑞波说,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就像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拿了奖。那一刻,运动员代表的是祖国,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文/路涛、刘科峰)
刚刚过去的“国庆档”电影市场就有些冷清了,七天累积票房19.1亿,相比2017年国庆档的成绩下跌27.5%。虽然国庆档票房不尽如人意,但金秋十月的片单还是温柔精致的,有几部富有诗意且意味深长的电影在等着你。快来电影院享受慢时光吧!
谢晋曾说,拍电影就是掬一捧水,漏一滴再漏一滴,漏着漏着就漏光了。68岁的张艺谋经常在片场说起这句话。这是他“爱较真”个性的生动注脚。
在杭电学生活动中心招生就业服务中心有一个长1.5米宽80公分的桌子,上面错落有致放满了笔记本、剪子、胶带、彩带、摄像头等东西,看起来像一个梳妆台,可知这是一个叫做“木田手账”品牌的工作台?这个工作台每月产生8万的销售额。
作为博纳影业公司的掌门人,于冬一天的日程是以小时为单位计的。在位于朝阳门的博纳总部办公室见到他时,他正处于两个会议的间歇。即便是采访中间,秘书也会不断进来告诉于冬,某某总到了,正在外面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