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实事求是!历史教材准确描述“地动仪”

2018-10-11 09:10:05

  “地动仪”是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但越是对于这样的重要成就,我们越要谨慎求证,实事求是。

  对中国人而言,张衡的大名,以及由他发明的“地动仪”,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历史教科书中,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东汉学者和他的重要发明,几乎陪伴了每个人的童年。只要提起“地动仪”三个字,人们的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出教科书上那张“经典”的结构图,以及可以通过吐珠提示地震方位的神龙和蟾蜍。

  然而,最近人们突然发现:那张几乎已经成为国人共有记忆的“地动仪”结构图和原有的相关解释,就已被改为了“地动仪已失传”“后人做出了不同复原模型”等全新表述。人教社也对此进行了说明。人们十分好奇:新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何要调整“地动仪”相关描述?“地动仪”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史学争议?新版教材的这种编写态度又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为我们所熟知的“地动仪”相关内容,最早是如何进入历史教科书的?

  其实,“地动仪”的全名,应为“候风地动仪”,关于张衡发明这一仪器的记载,始见于《后汉书》,此后,在南北朝与隋朝也有文献记载了“候风地动仪”的详细结构。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在唐代不幸佚散,从此,人们对“候风地动仪”的了解,就只剩下了《后汉书》里的196个字,而这一仪器的真面目,也迷失在历史的重重浓雾当中。

  但是,出于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好奇与迷恋,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不甘心让“地动仪”的秘密就此尘封,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了还原“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当中。1951年,我国考古学家王振铎历经5年努力,结合最新地震理论,制造出了一台“候风地动仪”的还原复制品,这项成果很快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与肯定,并且迅速进入了历史教科书。从此,王振铎制造出的还原复制品,就成了人们心中“候风地动仪”的标准模样。

  然而,历史毕竟是一门追求实事求是的学科,学界对于王振铎的理论与模型也一直存有争议。1976年,王振铎复制的地动仪未能感应当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严重折损了其理论的可信度。此后,后继学者通过理论改进与理论创新,制造出了几种更加合理、更加可靠的“候风地动仪”模型。但是,王振铎制造的模型一直存在于教科书中,成为“地动仪”的标准模样。

  为此,专门研究“地动仪”问题的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专门对教育部提出了修改教材,让有争议、不准确的“地动仪”相关内容退出教材的建议。2010年,冯锐的建议得到了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的回复。此后,又经过了7年,有争议、不准确的“地动仪”相关内容,终于在全国的历史教材中得到调整。历史教材的严肃性与准确性,也终于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了应有的维护。

  著名的大众传播学奠基人、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曾经指出:人们会深刻地受到“刻板成见”的影响。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印象一方面方便了人们认识事物,一方面也阻碍了观念的更新与进步。

  对于几十年来一直读着旧版历史教材长大的人而言,教材当中关于“地动仪”的不准确论述,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要改变这种“刻板成见”,难度可想而知。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刻板成见”的影响,尽管旧版教材中与“地动仪”相关的内容确有不妥,还是有许多人对修改这些内容表示反对。但是,教育的灵魂就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以追求真理为准绳。

  在历史教材调整“地动仪”的表述,并不意味着否定“地动仪”的史学价值和真实性,而是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更加理性、客观、严谨的态度看待各种历史问题。 “地动仪”是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但越是对于这样的重要成就,我们越要谨慎求证,实事求是,而不能让不准确的理论广为流传。这不仅是做历史、做学问的正确态度,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三十七·广西一线劳动者讲...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世界排名大幅提升 王蔷越来越自信

    谈到一路的突破,王蔷反复提到的是自信心的提升,“这几年球打得可能也差不多,主要的改变是自信方面,在场上越来越相信自己。”带着胜利累积的自信,26岁的王蔷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进入大满贯第二周”。

  • 她写的歌陪我们长大,年过八旬仍在坚持这件事……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你的耳边一定响了很多遍上面这首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每年的国庆节,这首歌总是会被反复传唱,旋律婉转、情感细腻,表达了对祖国满满的祝福。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贝尔格莱德“70号”见证陈镁的商业转型路

    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还没进“70号”,就看到门口的空地上摆满了中国蔬菜,听到了摊主熟悉的吆喝声“东西我给你装好了,年糕不再来点吗?”那里的韭菜、冬瓜、酱油、腐乳……各种食材、佐料一应俱全。“70号”的华商们称那块空地为“菜场”。

  • 智利侨商关金涛:热心肠的北京人

    高大身材,说话间自然带出的口音,透露出他北京人的身份;坐下来聊天,他不疾不徐,慢条斯理,又令人自然联想到他所喜爱的绿茶的醇厚内敛。聊到兴头上,几个手势在小桌上简单一比,关金涛将15年前赴智利投资创业的故事娓娓道来……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