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铁道线上的护路“父子兵”。视频剪辑:刘喆
改革开放40年,
是中国铁路日新月异的40年。
从旧到新,列车动力实现划时代更迭;
从慢到快,六次大提速,实现60公里到350公里时速大飞跃;
从拥挤到舒适、从稀疏到密集、从追赶到领跑,
中国铁路已成为一张享誉世界的“名片”。
“中国速度”“中国发展”“中国舒适”“中国浪漫”……
它讲述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腾飞的奇迹,
也见证着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一日万重山”。
保定工务段保定综合机修车间主任张立昌介绍新型养路机械使用方法。本人供图
张立昌,保定工务段保定综合机修车间主任,北京铁路局“张立昌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1985年,从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养路机械专业毕业的张立昌分配至北京铁路局保定工务段,正式成为一名承担铁路运输安全职责的技术员。
轨距快速控制杆、硬弯矫直器、机电式道岔起落机组、空心钻头修磨技术、预设轨廓打磨机……
33年来,张立昌一直工作、创新在铁路维修一线,在改革开放的历程里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变迁,也通过自己的不断创新助力着中国铁路运行的安全与平稳。
2013年9月份,张立昌的儿子张旭进入铁路系统工作,成为新一代巡护在铁路一线的创新中坚。张立昌、张旭父子也成为新时代铁路护航“父子兵”。
京九线、京广线、津保线,500多公里复线,是33年间张立昌同步改革开放走过的征程,也是张旭在新时代开启护路长征的起点。
保定工务段保定综合机修车间主任张立昌演示改道扳手使用方法。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从三大件到改道扳手,“一扳而就”确保铁路运行安全平稳
“洋镐、扒镐、铁叉子”,是早期铁路维修“三大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列车运行速度比较低,对于钢轨轨距要求没有现在严格,调整轨距传统上都使用‘三大件’。”张立昌回忆道。
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存在误差,一直是人们对于“三大件”的诟病。行进中不断晃动的列车,在旅客的印象中,也存在了很多年。
2004年4月,中国铁路迎来第五次大面积提速,对于铁路提出了满足时速160公里,甚至200公里的标准要求。保定工务段的维护工作也迎来了新要求,一个“大挑战”也摆在了爱好思考的张立昌面前。
“我国的标准轨距是1435mm,允许误差是加2减1,在提速的新形势下,传统‘三大件’无法确保精度,根本满足不了改道的要求。”张立昌说。
张立昌演示新型轨廓道尺与普通道尺使用区别。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为了解决问题,张立昌一头钻进实验室,终于研究出了解决办法:利用“偏心”原理,精确调整轨距。
一根手柄、一块偏心块,二者按一定角度相互焊接,或者一次性熔铸成型。这件名为“改道扳手”的工具竟然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利用既有的轨枕立螺栓为支点,通过偏心块对钢轨施力,使钢轨产生移动,达到改道的目的。”张立昌说,改道扳手操作简单,明显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如今已在全国铁路系统普及推广。
无论是1毫米,还是0.5毫米,改道扳手都可以“一扳而就”,将误差缩至最小,甚至达到零误差的要求。如今,部分高铁路段都在使用这类机具。
一件小小的改道扳手,确保着列车运行的安全平稳。从水不敢倒满,到一枚钢镚竖立不倒,中国铁路就是在这些“小而重”的技术改进间演绎着腾飞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