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铁路局保定工务段保定线路车间养路工张旭介绍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使用方法。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喆 摄
从5个到20个,他将道岔立螺栓尼龙套更换效率提高了4倍
出生于1987年的张旭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
2013年,张旭退伍进入铁路系统,成为保定线路车间保定南养护工区的一名养路工。
这5年,是中国铁路呈现高速跨越式发展的5年。这5年,复兴号投入使用,时速350公里开始运行,这5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高铁演绎着最为完美的逆袭。
高速发展的铁路对于基础设施的养护和新一代养路工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5年前,初入工区的张旭对于铁路是陌生的,但细心的张旭在实践中很快发现了某些具体工作的不足。
“2013年10月一次天窗(专门的养护工人工作时间)期间,我发现同事用加热法更换岔枕上损坏的尼龙套以及断折的立螺栓时,时间长,效率低,一个‘天窗点’两个小时只能更换四五个。”张旭说。
道岔立螺栓、尼龙套是稳定轨枕的重要“零件”,对于列车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但受列车经过时震动等因素影响,尼龙套乱扣、立螺栓折断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因为必须保证受损物的及时更换,两个小时只能更换四五个的效率远不能满足安全需要。
一套11件的“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喆 摄
观者有心。回家后的张旭开始琢磨如何简化更换程序和提高效率。
通过先后多次尝试麻花钻、木工钻等几种不同的钻头,曾经学习过机械设计的张旭从数控铣床的原理中找到了灵感。
“利用铣刀原理,设计阶梯钻头,一次便可轻松取出留在岔枕内部的尼龙套。利用反扣丝锥原理,不需要拆除任何道岔零部件,即将折断在尼龙套内的半截螺栓轻易取出,进而更换失效的尼龙套或立螺栓。”张旭介绍说。
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效率高、成本低,一个天窗点能够更换20个,直接将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如今,一套11件的“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已经成为了保定工务段铁路维修的必备“神器”。
2014年,新型“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获得路局合理化建议一等奖,2016年,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张旭说,他是在父亲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影响下,投入创新工作的。“我们干最粗的活,却要干出最细的工作。以毫米计算,却保障着中国铁路十几万公里的安全运行。”
“踏入铁路行业36年来,
我见证着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名铁路基层护路工,
我亲身经历着铁路‘奇迹’不断成真。
如今,
面对一件件投入一线的护路机具,
源自心底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与改革开放同成长,
也希望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
继续携手中国铁路一同逐梦前行。”
——保定工务段保定综合机修车间主任张立昌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铁路如巨龙腾飞,
复兴号、时速350公里、八纵八横……
一个个奇迹不断上演。
这五年,
我以父亲为榜样,肩并肩,
扎根实践、立志创新,
国家专利‘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
是对我工作的肯定,
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
也将用自己的汗水助力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北京铁路局保定工务段保定线路车间养路工张旭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40年来,
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大胆地试、勇敢地改,
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中国人民手中,
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千里铁道线上的护路“父子兵”的创新故事,
正是中国人民干出新天地的缩影。
父亲经历中国铁路改革开放40年腾飞奇迹,
儿子见证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巨大成就。
步入新时代,
一同践行着创新的豪言壮语,
立足一线、躬身发明,
继续为中国铁路新时代新征程保驾护航,谱写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