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被清华姚班录取的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本科生王同翰提前来到了清华大学,参加导师组织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项目,“提前熟悉一下清华的科研氛围,为未来5年的科研生活预热”。
2018年,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共毕业学子76人,有68人继续深造,其中22人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日本京都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海外留学,46人进入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国内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这些年来,泰山学堂探索形成了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条件、一流氛围、一流管理的‘五个一流’办学理念,构建了导师制、游学制、住宿学院制和学生管理流动化、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培养方式的国际化、学习方式的研究化等‘三制七化’培养模式,育人成果显著。”泰山学院院长彭实戈说。
管理体制改革
为什么来泰山学堂?什么是梦想?王同翰有自己的解释。
“来到泰山学堂,就是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为了写出统一场论的方程,就是为了证明NP是不是等于P这些人类社会的终极难题。”在王同翰看来,梦想的意义从来不在于最后的那个结果,而在于你会为了它矢志不渝,倾注自己的所有。
泰山学堂也有一个梦想:探索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科学大师。
为回答“钱学森之问”,2010年山东大学成立泰山学堂,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选拔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各15名学生,努力造就一批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总结泰山学堂的管理方式,泰山学堂专职副院长刘振美认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通、融合”。
为打通协调各方面力量,学校成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领导小组,学堂下设教学管理科、学生管理科,全面具体落实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教育管理工作。
在专业教学方面,从数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5个学院聘任了一批有海外经历、科研水平高、又热心于人才培养的教师成立了特聘教授教学指导小组,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住宿学院制”为学生的学科融合提供了地理上的优势。
“5个学科混住增进我和其他学科学生的交流,当时空间压缩感知作为一个数学家提出的成像新概念在同学中间热烈讨论。和数学背景的计算机方向一个同学在晚上聊了一会儿,我们分别从算法和光栅成像看这个事情,很快就能了解到各自不熟悉的内容,还能继续探讨新的点子。”2009级学生马立国感慨,在学堂,大家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内容不仅限于教学要求,崇敬的是理解问题深刻的人,这对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影响很大。
“学堂也为学生设计了宽口径培养模式。数学、物理、计算机共同设置学科平台课程;化学、生物学打通相关课程。在互相影响中,学生很快能够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每年都有学生转专业,有的从数学转计算机,有的从物理转量子化学。”刘振美说。
重构培养体系
泰山学堂每个学科取向都有5—7人组成的教授小组,全权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
“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考试方法改革是泰山学堂着重发力的地方。” 泰山学堂常务副院长吴臻介绍,在教学内容上,鼓励教师将前沿知识引入课堂;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学习法国精英教育模式,进行考试改革;实行互听课制度,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学习等。
他介绍,在具体实施上,一是强化了英语教学。除了通用英语,还为学生单独开设外教口语及“高级学术英语”课,增强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通识课上,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思辨能力;而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则加大课程深度,更多地采用研究性教学。
个性化培养也是泰山学堂的重要特征。从学生选拔开始,泰山学堂对发现的特别优秀的学生,即安排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在授课中,要求任课教师注意发现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并及时推荐到学堂;毕业论文环节,根据学生兴趣推荐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追踪学生的未来发展,并为学生一一书写教师评价。总之将个性化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
国际化是参与世界人才竞争的必由之路。泰山学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而优秀的毕业生也极大地提升了山东大学在海外的影响力,塑造了泰山学堂的品牌。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是法国顶尖且最负盛名的工程师大学,校友中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法国总统。自泰山学堂成立以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录取学堂学生数共计已达10人,在法国引起轰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主动与山东大学联系并签署两校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吴臻说。此外,泰山学堂设立海外奖学金,支持学生赴海外一流高校进行研学和交流。
创建“家文化”
独特的文化也是泰山学堂的重要凝聚力量。在泰山学堂成立2周年时,院长彭实戈曾用“家文化”来总结泰山学堂的办学思路。
“整个泰山学堂就像一个大家庭,发现任何一个优秀学生并把他培养出来,是我们的责任。怎么发现人才,怎么探索培养,是特别重要的。泰山学堂任何一个人的脱颖而出,都是对我们其他人的一个鼓励,都提高了我们的整体荣誉感。”彭实戈认为,这几年来泰山学堂全体师生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的师生间、生生间互助互爱的“家文化”。
他解释,泰山学堂的小班教学、导师制及午餐会,使得学生有更多与教授们交流的机会,为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天然沃土。物理取向的学生曾在导师记录本中这样写道:“物理教授小组的康仕寿一点架子都没有,平易近人,我们多次在一起吃饭,多次谈到国内外的教育差异,以及物理的凝聚态研究方向,尤其是铁磁学在我国的发展,他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原本是想做关于高能方面的工作,但最终选择了凝聚态方向。”
教授小组的教授和科研导师们还经常与学生们一起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学堂经常举行乒乓球、羽毛球等的比赛,师生同场竞技,还有每年一次的学堂运动会上,师生们的混合比赛项目,一起登泰山,等等,这种频繁的交流,教授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学堂不管是教授小组的老师,还是小班课老师,都对学生了如指掌。
此外,学堂还建立了“ Three-One”新生关怀模式,即“One Person,One Family,One Team”模式,一个老生可以以爸爸或妈妈的身份领养新生做自己的孩子;新生还可自愿参加学堂学生组成的兴趣团队;老生的学术午餐会也邀请新生选派代表参加。这种传帮带的育人方式,让新生很快了解了学堂的运行模式和育人价值观等,从而尽快融入学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