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共赢合作机制——
山东:市域统筹助推职教升级
威海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师生在装配式建筑工地开展生产性实训。威海职业学院供图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
今年1月,由富士康科技集团牵头的烟台电子信息产教联盟成立,短短5个多月,成员单位由烟台市内迅速扩展到省外职业院校、多地相关企业,达到24家,在跨部门和区域交流、共建双创基地、建立“双师”培养基地等方面工作快速铺开……
2018年底,山东省教育厅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提出创建山东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优化改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机制等10条举措,推动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再出发,进一步推动全省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如何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优化?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如何建立?近日,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
体制机制改革促职教高位发展
眼下,烟台市共有职业院校35所,其中国字号示范校7所、省字号示范校16所,整体实力很强,但仍存在人才培养机制与新动能要求不相匹配的问题。
“2017年我们调研了10多所学校、7家企业,发现烟台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许箕展说,一是职业院校归属不同的部门,多头管理,难以统筹,进而导致资源分配分散、浪费严重,各个学校专业雷同、同质化严重,人员流动几乎为零。二是校企不融合、产教不合作,学校只管培养学生,不关心企业需要什么。三是职业教育行政化严重,校长大多来自行政岗位,离教育家办学还有距离。此外,专业设置上存在文科多、技术技能专业偏少的问题。
对此,2018年烟台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烟台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从体制机制、考试招生、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全方位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推动烟台市职业教育高位发展。
2019年1月1日起,烟台市委、市政府对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原由市其他部门代管、区代管、区属的职业院校等全部划归到市教育局直属,人财物实行统管,彻底理顺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区域职业教育“一盘棋”和“大职教”格局初现。
在专业建设方面,国办职业院校由市教育局实行统筹,每所中职设3—5个专业群、高职设5—8个专业群。同时,成立由企业家和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设置委员会,围绕专业必须服务烟台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对今后新增专业进行指导。
经过5个多月的调整、磨合,管理体制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出来,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制定专业建设三年(2019—2021年)发展规划,重新定位办学目标和方向;各学校开始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对重复设置的汽车维修、会计等专业进行了整合,对保留的专业进行“智能+”改造;高职院校主动与中职学校合作,在招生、学科建设、技能大赛等方面实行融合、共同发展,创造了高职带中职的中高职一体化共同发展新模式。同时,院校可以进行教职工的交流和学校之间资产的调剂,为专业布局和资源流动打通了渠道。
在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校长姜代坤看来,这场改革对学校发展影响深远。“学校的发展有人抓有人管了。专业建设更有方向了,由过去的“小而全”向“专而精”转变,我们学校将重点发展以建筑业为主的专业群,突出优势特色。在编制和人员补充方面更灵活了,师资队伍管理效率明显提高。此外,经费也更有保障了,今年我们新招聘了50多名教师,全部由市财政承担,大大减轻了学校负担。”姜代坤说。
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加强市域统筹为切入点,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大增强了设区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激发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