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国际

英国:多方参与形成美育互动圈

刘涛
2019-11-08 11:12: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美育,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能促进人格完善,提升全民整体素养。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美育,鼓励将美育融入教育、融入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英美国家学校中的艺术教育开展较早,在课程建设、理论发展和社会支持方面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实践。本期刊出西方美育观察,以期为我国的美育发展提供参考。

  英国是全球艺术活动最活跃、文化创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与发展经济和创意人才的关系,以及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的若干艺术与创造力培养政策。英国在开展学校各项艺术教育的同时,注重整合各种艺术资源来更好地开展普通高校的各项艺术教育工作,确保艺术教育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并有效地扩大学生在课后接触、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

  制定大中小学衔接的国家艺术课程框架

  英国的艺术教育政策配合义务教育,进行了课程规划。英国现行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以1999年颁布的国家课程为基础,不断变革、调整与实践,于2014年出台了《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

  从总体上看,英国国家课程面向5—19岁学生,即小学到高等教育预科阶段的整体变革已收成效,而且国家课程界定各教育阶段的定位与目标,有助于课程设计的连贯与统整。此外,国家课程与评价系统整体搭配,建立国家标准的学生学力指标与评价机制。在艺术教育实施与推动方面,主要以国家课程、整体课程和校外社会资源支持来进行。整体课程是学校配合国家课程的发展而设立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英国国家课程包含核心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艺术课程属于基础通识课程,其精神在于使学生的艺术学习能多元而有弹性。具体到艺术课程而言,这个国家课程特别强调艺术学习的阶段性与循序渐进,每阶段的学习都基于前一阶段的学习经验与基础。在英国国家课程体系中,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以及音乐这三门课程,是作为必修课出现在各关键阶段的,并且在英国普通教育证书高等水平考试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70多门科目中进行选择,其中艺术类课程就包含了舞蹈、戏剧研究、表演艺术、音乐等在内的11门课程。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为了使得学生能够达到所设定的艺术课程目标,还设立了英国艺术奖励计划(Artsmark),由政府出巨资奖励成功推广艺术教育与创意教学的大中小学校。英国出台“国家音乐教育计划”,引入新的国家课程,聚焦于高标准和高期望,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习所有国家课程。

  此外,英格兰教育标准局(Ofsted)督导也呼吁学校扩大学生课外学习与接触艺术活动的机会。校外社会志愿与支援方面,艺术教育善用社会资源,将学习范围向学校之外延伸,与国民生活、社会文化相结合。主要是由艺术发展委员会或艺术组织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协助与指导。地方教育局提供经费或实施教育规划,如邀请艺术家到学校协助艺术教学工作。“支持艺术和文化可持续发展”政策促使英国学校邀请专业的文化从业者为学生开发艺术课程,尝试让学校、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合作,成为一个有机变化的教育机构,帮助学校改善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质量,使英国成为全民终身参与文化生活的国家。

  设定艺术学科基本标准和质量准则

  由于英国的高等教育传统上以“学术自由”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院校在学科教育中的理解和水平差异较大。对此,成立于1997年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制定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术基准,即“英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艺术类学科基准是在全国学位资格框架下从学科层次制定的艺术相关学科全国通用的学术标准和质量准则,现在已经成为英国高等院校在设计新专业时的参考指南,而且还给学生、家长、教师、基金会、专业协会和雇主等利益相关者,提供用于高等院校校外审核的外部参考指数。

  以音乐学科基准为例,该基准是由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组织各高等院校的音乐学科专家一起制定,其内容包括音乐学科原则和范围,音乐学科知识和理解,音乐学科专业技能和其他能力,音乐的教、学和评估以及音乐学位标准。

  音乐学科基准的制定从学科教育特性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突出学科教育基本元素的要求,包括创造力、表现力、实践力,多元智能的音乐素质;二是关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包括自我激励、自我评判、自我学习安排的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保持心理平衡能力、关注财务和商务、创业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体现音乐教育对学生终身学习力的培养和个体生命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新理念。此外,音乐学科基准注重创新型高等音乐人才培养的理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创新能力为重要指标。这些标准奠定了英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基本规范。

  建立多类艺术教育推广与合作组织

  英国文化协会已经成立80多年,2014年英国政府为该协会拨款总额为7.81亿英镑,主要用于资助开展艺术、教育、社会领域的一系列项目,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英国文化与创意。英国文化协会还下设“创意力、文化与教育中心”,致力于开发与实施艺术教育创造力培养的各类项目。

  与此同时,英国艺术委员会也全力推行“全国艺术和文化教育计划”,该计划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和文化内容,涉及考古、建筑、手工艺、设计、数字艺术、戏剧与剧院、电影与影院、画廊、文化遗产、图书馆、文学、现场表演、博物馆、诗歌和视觉艺术等多种文化体验服务。2012年,英国文化、媒体及体育部和教育部共同颁布以“艺术和文化教育”为主题的一系列政策法案,如“支持艺术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应为当地政府收集各类出版物提供服务”“保持国家博物馆和画廊世界领先水平”等,主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着手,以推动英国艺术和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政府为加强艺术活动与学校课程之间的互动,还出台了很多举措,如为推广音乐教育,资助建立了123个音乐教育基地,由此串联起全国性的音乐教育网络;英格兰艺术委员会规划建立了政府“桥机构”网络,促成学校、艺术机构与古迹单位间对于艺术教育的推广合作;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和国家遗产彩券基金规划出资举办家庭艺术嘉年华、夏日阅读挑战以及博物馆与校园计划等,鼓励学生与家长参与课后艺术活动,使得艺术教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英国最为成功的艺术教育创造力培育计划“创新伙伴关系项目”辐射到了英格兰2700所学校,成功将艺术、文化和创意方法带入了课堂,受益学生达到100万以上。该项目支持包括艺术家、表演者、建筑师、多媒体开发人员和科学家在内的创意专业人士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英国的博物馆因应而变,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馆内均设有专门的公共教育部门,为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参观和学习项目。英国博物馆里负责学校参观的接待人员每学期须组织一次计划会议,邀请学校教师一起讨论每学期的活动安排。英国学生参加活动前,学生监护人会签署“授权书”给学校、教师和博物馆,为其投入保险。与此同时,博物馆会向学校提供活动,由学校选择参与;也可以由学校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向博物馆提出活动构想,让博物馆给予配合。此外,英国还设有国家培训部,每年鼓励教育工作者以志愿者身份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使其更好地与自身教学相结合。由此可见,如何利用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等社会资源是促进大中小学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英国政府通过以上一系列政策、规划、课程、项目、行动、计划等开展的艺术教育相关行动,为英国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构建了一个立体保障体系,不仅促使艺术家、企业与社会、学校联动,形成艺术教育的互动圈,还有力构建了英国文化教育界普遍倡导艺术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良好格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供稿)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 70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浅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就业总量保持了持续性的增加,就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失业率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依然必须从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 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中彰显工会作为

    山东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省委新旧动能转换等八大发展战略实施,动员组织全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汇聚强大力量。

  •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发展的共性特点

    世界各国对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设计,包括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程序和规则不尽相同。这种制度及机制上的区别与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阶段、法制建设水平、工人阶级力量的大小等都有着紧密联系。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