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元立: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焊接机械手班班长。
他勇于创新,开创了一线工人编制大型焊接程序的先河,率队开发出数百种自动焊程序,使机械手完成了很多连外国专家都认为不可能的动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中国高铁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车首席专家、全国劳动模范、2014年度中华技能大奖得主。
几十台焊接机器人灵活自如地工作着,淡淡的焊烟中,谢元立往来巡视,像艺术总监一样,监控、指挥着这场高科技舞蹈……
——别看眼前这幅现代化大生产的画面很美妙,殊不知,谢元立背后付出的心血可真不少。
谢元立本是位“手工焊状元”。1988年,他技校毕业进入长客,通过勤学苦练,很快在全厂技术比武中摘得金牌。25岁时,他又成为水箱班最年轻的班长,并且上任头一年就带领班组创下“千个水箱不泄漏、万米焊缝无缺陷”的佳绩。1997年,听闻单位要引进焊接机器人,谢元立当机立断,决定“转型去干自动焊”。
“自动焊的焊接效率更高、焊接质量更稳定,是业界发展大趋势!”为拥抱即将到来的机械手,谢元立从零起步学英语、学编程,两年后,他在竞聘考试中过五关斩六将,如愿以偿当上焊接机械手班首任班长。
然而,履新不久,谢元立发了愁:厂里每上新产品,都得花高价请老外重新编程,而且老外编的指令常常不符合公司生产实际,很多机械手因此被闲置一边……
“没指令,巨资引进的机械手就是一堆废铁,编程绝不能受制于人!”为自己给机械手“造大脑”,谢元立再度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旅,每晚风雨无阻地骑行十几公里赶往夜校,白天紧缠着机械手厂家的专家不放。一次,他千方百计借到半本翻译不全的机械手说明书,通宵达旦抄写出一份后,再一个一个指令地试。
“一道两米长的焊缝,就试编了上百遍程序。由于长时间站在机械手前编程,眼睛被弧光打伤,肿得像桃子,又疼又辣,泪流不止。”谢元立打趣道:“可以说,每个程序的完成,都饱含眼泪!”
就这样,经过数年刻苦钻研,谢元立终于蝶变为“自动焊行家”,成功开创了蓝领工人开发大型焊接程序的先河。
转向架构架的环口焊接,过去只有手工焊大拿才能完成,谢元立决心打破这一历史。“机械手的优势向来只在于直线长距离焊接,要绕过横梁、纵梁等障碍,实现360度旋转焊接,简直异想天开!”工友们议论纷纷。但谢元立“钉”在设备旁死磕15天后,硬是攻克了这个连外方专家也认为“不可能”的难题——输入他编写的环口焊接程序,只见庞大的机械手操持焊枪,灵巧地完成了沿环口360度圆滑过渡,焊缝毫无瑕疵!
看到在谢元立手下一个个能有效拓展机械手生命维度的复杂程序接连诞生,机械手的外国制造厂商从此经常带客户到中车长客参观:“你们只要有像谢先生这样的高手,就能让机械手无所不能,把威力发挥到极致!”
“一枝独秀不是春”,为让班组成员个个拥有过硬的编程能力,谢元立业余积极举办各种培训,组织大家学英文、学数控、学计算机,并把编程作为业绩考核的硬指标,将奖金向优秀组员倾斜。用班员们的话来说:“每遇技师竞聘、出国学习、评先争优,只要翻开班组技术档案,看看个人全年开发了多少新程序,我们就知道该谁上。”
在谢元立的悉心培养与示范带领下,这个班组迄今已开发出数百种自动焊程序,承担起全车间60%以上的焊接工作量,真正做到了“一手抵十人”,为中车长客迅速提升产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转向架研制基地立下汗马功劳。
今年五一前夕,被誉为“焊接机械手最强大脑”的谢元立,实力获评第三届“吉林工匠”。面对媒体的采访,他说:“转向架是高铁的‘飞毛腿’,我会带领班组不断努力刷新焊接机械手的应用领域,用技术工人的智慧,托起纵横飞驰的中国高铁、撑起‘中国创造’的钢筋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