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扬州雕漆大师张来喜:“红雕漆是我终身伴侣”
//www.workercn.cn2014-01-19来源: 扬州晚报
分享到:更多

  扬州雕漆,古称剔红。工艺繁复,巧夺天工。每件精美的作品,都要靠着工艺师手中的刀具,慢慢修整而成。聚光灯下,张来喜正在雕刻着一只红漆笔海,“上不留天,下不留地”的满工作品。尽管尚未完工,笔海壁上的云山松柏,已是呼之欲出,仿佛立于眼前。在作品面前,张来喜每次下刀,都在最准确的位置上,偏斜一分,都显误差。做工如此,人生亦然。过往人生中的每次调整,都是深思熟虑后的妙至纤毫。

  人物名片

  张来喜,1961年出生于扬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漆艺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省级“非遗”传承人、江苏省中青年专家、扬州市十大学习模范。

  出身扬州深宅大院

  雕刻巧手深得家传

  1961年,张来喜出生在渡江桥畔,一处三房两厢的大宅子。

  这样的深宅大院,来源于祖辈的辛劳从商。张来喜的祖父是做生意的,地产木材,皆有涉及。生意做得很大,有次外出经营,得到的货款不便携带,干脆在当地换成了两斤黄金,缠在腰带里,带了回来。祖父文化水平不高,却是一名偏爱古玩的人,成箱成柜的字画,精巧绝伦的古董,明清时期的木牙玉雕,在家中随处可见。从小,张来喜就喜欢看这些东西,眼界就不低。

  除了古玩,祖父还有一个偏好,喜欢收藏铜器。他认为,那些瓷器字画,难免有些娇气,不如铜器实在。就连睡觉的床榻,也是实实在在的黄铜大床。后来,在“文革”当中,张家也未能幸免,很多文物古玩,都被损毁一空。祖父留了心眼,在庭院里深挖埋藏了很多铜器。“文革”过后,家境不如以前,全家就靠变卖这些铜器,过了好一阵。

  让张来喜更加不能适应的,还是于身份的变化。以前走在外面,人人都要称他一声“张家少爷”。到了后来,都是冷眼相向。就连奶奶外出买水果,都要乘着中午,邻居休息时,才会挎着小篮子出门。买回来的苹果、香蕉,也要用一方毛巾遮住挡住。

  好在,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张来喜的父亲,似乎并没有把这样的变故,放在心里。父亲爱玩,还要玩出花样来。特别是养鸟,不仅在扬州,就连在全国的养鸟圈内,提到“扬州姓张的”,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不仅在于父亲善于养鸟,为人还极慷慨,外地来的鸟友,都是安排住在家中。一到节假日,家中庭院里挂满了鸟笼,“文百灵武画眉”,莺歌燕声,众多鸟友,齐聚张家,评鸟赏花,好不热闹。

  张来喜的父亲,还擅于制作鸟笼。养鸟之人,谁不想拥有一只做工精良的鸟笼呢?特别是用来养百灵的“拉笼”,做工繁复,上下拉伸,堪称绝品。读书闲暇时,张来喜就喜欢跟着父亲做鸟笼。父亲也愿意教他,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鸟笼的过程很复杂,要选取长短合适的木条,熬煮漂白的牛骨,顺着工序完成。鸟笼上面,还有一些简单的图案,比如“二龙戏珠”、“鱼跃龙门”等,张来喜就学着雕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在木材上雕刻这些图案,算是十分有趣的活计。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10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