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曾志方:献身地质不言悔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地勘局409队总工程师曾志方
曾志方(左一)在南非一铁锰矿区野外踏勘
曾志方(左一)在永州珠山水埠头矿区查看岩心
不断地攀登地质技术高峰是他一生的梦想,为祖国寻找更多更好的矿藏是他毕生的追求。他23年如一日,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对地质事业的无限挚爱,常年坚持工作在野外第一线,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首地质人生赞歌。他就是湖南省地勘局首席工程师、湖南省地勘局409队总工程师曾志方。在“五一”的鲜花和掌声中,他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执着追求地质梦
1991年,曾志方从成都地校构造地质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地质队工作,年轻的他,满腔热血,怀揣着地质梦,主动请缨参加最艰苦的矿区外围踏勘选点工作,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踏勘选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责任心重、工作范围广和流动性很大的地质工作。从一个诗书琅琅的大学校园一下子到了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具有吃苦耐劳品质的曾志方很快地完成了角色转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和队友日出而去,日落未必能归,他们住过草棚,居过山洞,与虫蛇、野兽相伴,以山泉、野果为食,与荒山野岭为伍。多年的踏勘选点工作生涯,不仅培养了他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缜密而精细的思维习惯,更加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逐渐深入他的心中。
2001年-2008年在开展南岭地区找矿工作中,曾志方担任项目负责人。为研究区内成矿规律,他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在短短的4个月内,他系统收集和研究了前人资料40余份,在野外统计节理3500条,编制古应力分布及相关图件10余份,编制相关成矿规律图30余份。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在该区发现了新的矿化类型——岩体型锡矿。经勘查发现了规模达大型的钨锡矿床。该项目获中国地质2012年度找矿科技二等奖。2003年—2007年,曾志方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项目——《湖南九嶷山—姑婆山锡多金属矿评价》,负责项目的立项、野外实施、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制等一套完整的矿产勘查工作。他带领项目组人员奋战60多个日夜,重点解决了区内成矿规律和重大技术疑难问题,找矿取得了重大成果,新发现大、中型锡多金属矿产地各1处、小型3处,提交钨锡资源量16万吨,矿床潜在总价值达193亿元,成果报告获中国地调局优秀成果报告,并被列为中国地调局“十一五”重大找矿成果。
从事地质工作无疑是艰苦的,选择了地质工作,就选择了与石头为伴,与土地结缘,就注定要与烈日相伴,枕冷月共眠。但是曾志方凭借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不论酷暑严寒,一干就是20余年。在这20多年中,他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甚至很少和妻儿老小有一个像样的团聚,他对地质找矿事业付出的是那么的多,而给家人的时间和照顾又是那么的少。他曾说“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从事这项工作,就会牺牲大量与朋友聚会、与家人欢娱、与领导交往的时间。但当你发现了一处有价值的矿床的时候,得知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时候,看到你的论文在相关刊物上发表的时候,听到社会和单位对你的良好评价的时候,当你站在万众瞩目的领奖台上的时候,你就感到无尚光荣,深感你的事业无限光明,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他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曾断然拒绝矿业公司百万高薪的聘请,执着追寻艰苦清贫的地质梦。
躬耕不辍攀高峰
在艰苦的地质工作环境中,曾志方不断努力追踪地质科学技术的前沿。他每年查阅和学习大量技术文件、科技期刊、外文资料及地质报告,摘录关键性技术文字、学习笔记15万字以上。撰写的《湖南大坳矿区控矿构造特征及其对云英岩体型钨-锡矿的控制作用》《湖南红土型金矿浅析》等论文分别在《矿产与地质》、《地质与勘探》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20多年来,他自觉学习和补充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地质三维信息技术等基本技能以及花岗岩同源岩浆侵位理论以及钨锡、铅锌等主要矿产最新成矿理论,对大义山地区成矿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为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了定量依据。
为实施国土资源部“地勘单位走出去”战略,适应新形势下地质勘查工作需要,满足境外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他先后自学并基本掌握了印尼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外语,翻译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为省地勘局409队境外地质勘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第一手重要资料。2011年至2013年在组织申报境外风险勘查项目过程中,翻译的英文、法文和印尼文资料累计达5万余字。
在走上技术管理岗位后,他着眼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坚持把学习摆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并将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运用在地勘工作上,通过抓作风、带队伍、促发展,推动了该队地勘工作跨越式发展。
长期以来,他率先垂范,刻苦学习,成为资深的地质技术专家,被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并取得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