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勇挑重担,开创海南核电发展新篇章
为了给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提供绿色能源支撑,中央决定投资400亿元,在海南建设4台65万千瓦级核电机组。2008年5月,孙云根接受了中核集团的一项任务:全面负责海南核电项目前期筹备工作。
海南核电是继秦山二期之后,又一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它的建设对巩固核电设备国产化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时,海南核电有限公司尚未成立,项目筹备处不足20人,常驻海南的仅有1人。而秦山二期已经度过国产化核电艰苦创业的时期,两台机组并网发电,另外两台正在扩建之中。孙云根作为核电秦山联营公司的副总,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有家人团聚的富裕安定生活。对他离开经济发达的浙江,抛家舍业到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去吃苦,许多人不理解。而他认为,核电是个新兴的产业,需要有人去开拓,不论国家选择了谁,都有责任挑起这份重担。2008年10月4日,孙云根带着从各处抽调的20余人奔向海南,开始了海岛核电“拓荒”。
核电是一个高素质人才聚集的产业,建设核电更要拥有一支技术骨干队伍。为招募人才,孙云根怀揣一份名单、两部手机,从北京的集团公司到东部沿海城市的兄弟单位,苦口婆心一个个动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感召下,半年时间里,在昌江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汇集了来自全国100多名核电领域的优秀人才。
初到海南的孙云根每天晚上都会躺在床上“烙大饼” ——地方工业基础较差,可利用社会资源极少,如何在各类资源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快速打开局面?这些难题与工程现场恶劣的气候一同横亘在他面前。
2009年2月,集团公司做出“海南昌江核电项目10月底要具备开工条件”的战略部署,这意味着海南核电要在180天内完成项目征地和近900万方土石方的开挖。这期间还有现场400多户、1300多人的搬迁。
核电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国家提出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决策,包括核电建设在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 要严格执行进度计划,推迟一天发电,就意味着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此孙云根心里非常清楚。
当时,前期工作已经启动3个多月,而项目的工作面一直没能全面打开。几百个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坟墓形成了堵点,困住了现场出土的进度。而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性也使大家惴惴不安,生怕随便的一铲“铲”出来民族矛盾。怎么办?孙云根拿出的办法是:“通力合作”。
现场外,他亲自带着一队工作人员在海口、昌江、现场间奔波往来,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与当地政府和群众融洽关系,争取支持。他们到田间地头与拆迁村子的乡亲拉家常,量面积;逢年过节,向村民赠送节日生活用品和核电科普挂历;并采用临时安置区过渡的办法减少对拆迁群众的影响;项目规划时尽可能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诉求。为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做好群众工作,他带人一遍遍地跑省政府大楼,跑到后来省政府的厅长、处长们直说:“孙总请放心吧,绝对没问题的,不用再亲自跑了。”短短180天,项目征地和群众的搬迁工作全部完成,并实现了“零上访”和三满意(搬迁村民满意、地方政府满意、企业满意)。
现场内,在孙云根和海南核电团队的感召下,参建单位从太阳初升干到繁星满天,完成了900万土石方开挖、创造了日开挖量11万方的核电项目土石方纪录,在核电业界被称为“海南速度”。
2010年4月25日和11月21日,昌江1、2号机组分别正式开工建设,比年度计划提前34天,比二级网络计划提前3个月。海南1号能源工程正式步入全面建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