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6年的采油人生并不算长,刘丽却演绎得生动而精彩。她用忠诚与奉献诠释着铁人精神,用创新和质量传承着大庆精神。
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女工刘丽拥有一处让人羡慕的、以她个人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据统计,自刘丽工作室建立以来,大庆采油二厂的创新创效成果数量由过去的每年100多项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00多项;工作室共研制革新成果近千项,累计创效近亿元。
采油“女状元”
19岁,刘丽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
28岁,刘丽被破格聘为“采油技师”;
32岁,刘丽被聘为“采油高级技师”“油田公司技能专家”;
35岁,刘丽成为大庆油田最年轻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
43岁,刘丽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刘丽对自己技术上的要求几近苛刻,这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
1997年,23岁的刘丽经过层层筛选,赢得了代表大庆油田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比赛的机会。比赛中,她背着35公斤的皮带仅用15秒完成作业,这一记录至今无人打破,但却由于一个小失误,最终得到了第三名。“别人都觉得这个成绩很好了,但是领奖的时候只有我自己在哭。”
刘丽说:“石油行业不是一门‘掘地三尺找油,只会埋头苦干’的粗活,采油工要想干出水平来,光靠力气不行,技术水平的提升很重要。”
图片来源:大庆油田
“革新梦工厂”
怎么把活干得更巧、更快、更好?正是这种简单的想法让刘丽开始了革新之路。
在刘丽众多的革新成果中,有一项杰作——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创意竟是受到口红启发,一朝功成,创利千万元。
更换盘根盒中的密封圈的工作,看似普通,却是采油工巡检中发现井口出现漏油时候必须要做的,在过去,采油工最不愿意做的也是这个活儿。
刘丽认真查找资料,设计图纸,反复琢磨,第一个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在2000年生产出来,刘丽第一时间把它装到了自己管理的抽油井上试验。
试验初期还算顺利,但是密封圈的磨损会造成漏油。为了找到适合的密封圈材质,刘丽几乎跑遍了大庆市的所有五金店,终于找到一种尼龙棒。刘丽通过加工、扣形制作,最终解决了漏油的问题。
最终研制成功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不仅延长了盘根的使用寿命,而且减轻了岗位工人的劳动强度。该成果于2002年获得国家专利。
“原来大家只是按部就班地来做这些工作,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说是擦亮了眼睛,甚至是把创新当成一种习惯。”在刘丽看来,只要是工作中不顺手、不方便、效率不高的地方,都可以创新。
名师出高徒
随着刘丽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她也成为了年轻油田职工的榜样。被聘为工人技师后,刘丽便开始帮带身边的员工提升技能。
图片来源:大庆油田
以井场为教场,用管钳当教具,哪里技术薄弱教哪里,哪里有问题去哪里。她倾其所学助力员工技能提升,采取“阶梯式”培训法,累计培训学员1.5万多人次,5人被聘为技能专家,56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135人被评为厂级以上技术能手。她培养过的学生,从大庆油田冠军到省冠军再到集团公司个人、团体双冠军,刘丽实现了教练生涯的大满贯。
近10年中,刘丽共出版专业技术书籍19册,发表论文10篇,编写培训教材38套,制定操作标准105项并推广应用。
刘丽的父亲刘文生是第一代大庆油田人,获得过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的称号。如今,刘丽成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超越了父亲。但融在大庆石油人骨子里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依然在延续。(新华社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