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枝永不凋谢的红梅
——忆师傅倪志福
倪志福同志(中)在工作中。 阿宝 一兵 供图
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又是清明时节,倪志福师傅去世整整一周年了。他生前的音容笑貌,挺拔的身躯,朴素的着装,稳重的举止不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终生难忘。
黄浦江畔的苦孩子
红梅傲雪斗霜,源自苦寒来。志福师傅是上海人,他出生在黄浦畔一个贫苦农家,来到这个世上不久,父亲即撒手人寰,撇下孤儿寡母。志福师傅自幼体弱多病,6岁时进了一家木匠铺当了一名小杂工,烧火淘米,洗刷马桶,端茶洗碗,还要看护老板家未满周岁的幼儿,过度的劳累让他得了重病,母亲含泪将他接回家。从此,母亲——一个小脚女人天不亮就出门干活,起早摸黑维持全家人生活。志福师傅不忍心让母亲过度劳累,又偷偷跑到富人家的花园里挑草,每天挣得少许收入,当他把积攒起来的一块银圆送到母亲手里时,母亲紧紧地将他搂在怀里,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志福师傅的脸颊上。过早懂事的他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争气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30多年后,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志福师傅,又接过了老母亲弥留之际交给他的几块银圆,泪如雨下。他深深知道母亲是在嘱咐他不要忘记过去,永远做个好人。
与窝头斗,其乐无穷
解放初期,志福师傅离开大上海分配到了北京。当时正值中国百废待兴,工厂里的生活条件不好,特别是在伙食方面,北方很少吃大米饭,三餐以窝头为主。习惯吃米的上海人吃不惯玉米面,加上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从上海来京的人又回了上海。个别回到上海的同学还拿着干硬的窝窝头给志福母亲看,并且说:“北京风沙大得能把人吹倒,口唇干裂流血,我们几十个人住在一个大仓库里,四面漏风,到了晚上外面漆黑,连个人影都没有。”母亲听后连夜请人写信催志福师傅速归。母亲的牵挂和爱心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深知,如果自己回去了,周围的人都会动摇,我不能带这个头!并积极做家人工作。他还带头倡议:不能让玉米面难倒我们。他提议把窝头搓碎泡在菜汤里,热水里,粥里,吃饭时互相鼓励,提出“跟窝头斗,其乐无穷”!开饭时,常常看到志福的一双筷子上串连着几个窝头,吃得可香呢!经历了艰苦岁月的磨炼,一起坚持过来的南方人,都成了工厂里的骨干力量。志福师傅更是年年获得“先进生产者”和“红旗手”等称号。
志福师傅离开工厂后,常常挂念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工友,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来聚会,每次都亲自下厨,烧上几样地道的上海菜,拿出储存多年的绍兴黄酒请他们品尝,大家谈起往事,常常激动得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