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李保忠,来自顺义区长青林场。今天给大家讲讲我种树的那些事儿。”1月11日,在北京市“我与改革开放”百姓宣讲中,来自顺义的李保忠一开口,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李保忠是长青林场工会副主席、第六分场场长,他还是顺义区政协第五届常委、北京市劳动模范。作为“资深”种树人,李保忠坚守绿化事业,33年初心不改,如今我们看到的蔚为壮观的京密路绿色长廊、水源八场大胡营涵养林,都是在李保忠和同事细心呵护的“襁褓”里培育起来的。作为一个热心肠,他还在繁忙工作之余,做了很多好人好事,被称为“身边的徐虎”。
“襁褓”里长大的森林
从部队退伍后,1986年,25岁的李保忠回到顺义老家,来到长青林场工作。那时候,京密路两旁正在植树造林、营造京密路绿色长廊。在报到的路上,李保忠就想,“林场一定是杨柳青青、树木成行。”可真走进林场,只看见几间破旧的老房子和一片望不到边的荒野地,他的心一下子就凉了。然而,不怕困难的李保忠很快就重振精神。他还记得场长当时对他说的话:“咱们林场刚建,没有绿树,只要我们好好干,什么都会有的。”
说干就干。“我心想,种树还不容易,在部队也种过,挖坑、栽树、浇上水!只要有膀子力气,不怕吃苦,这树种的还不快?”李保忠直言,干上才知道,种树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李保忠是作为电工进入长青林场的,但闲不住的他经常一有空就到植树现场帮忙。他们干的第一个工程是在京密路两侧造林。可难题也马上来了,刚建的场子没有苗圃,树苗得自己弄。“那会可不像现在,打个电话树苗就有人给送过来了。”李保忠说,当时树苗要么从几百里的围场挖,要么就从密云的深山里挖,没有机器,全靠手工,挖完了,深一脚浅一脚地再从山上抬下来装上车,运回来。
为了赶工期,大家伙白天黑夜、风风雨雨地干。饿了,就在地里吃,啃点馒头、熬点白菜汤。李保忠也有自己难言的苦衷。“种树的地方离我家有45公里,那会儿根本没通车,只能骑自行车,家里穷,我那自行车都是借的。赶上下雨天,车轱辘沾满了泥都不转了,得扛着自行车走。”即便这样,也没能难住他,大家团结一心,把艰难的任务完成了。
然而,真正难的还是第二个工程,在大胡营植树造林时,那儿都是沙土地,一脚踩下去,半鞋沙子。给树浇水,浇的还没有渗的快呢,树苗成活就成了大难题。他们请来了技术员,技术员推荐用套袋、换土的方法工作:将一米长的塑料薄膜加工成一个个“大口袋”,再挖好树坑把“口袋”放坑里,填上从远处运来的黄土,等树苗扎根成活了再破袋。要栽10万棵小树苗,也就要提供10万个这样的塑料薄膜大口袋。于是,李保忠和所有工人三班倒,最终完成了这些大口袋的加工任务。在精心呵护下,树发芽了,活了!为了保护这些幼小的树苗,李保忠在夏天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抱来草甸、树枝给它们遮阳。他们努力呵护每一棵小树苗,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如今,这10万株小树苗都已经长成大树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