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工后裔代表赴法祭奠。张 岩供图
近日,200余名旅法华侨华人携家人与孩子一起,前往位于法国西北部努瓦耶勒市诺莱特村华工墓园,祭扫长眠在那里的800余名丧生一战的同胞。有消息称,英国议会已通过英国侨界提议,拟在伦敦和利物浦为一战华工竖立纪念碑。专家称,一战华工的事迹正在受到世界关注。
小个体 大历史
1816年,约14万华人分批从山东威海启程,取道加拿大,横穿太平洋、大西洋,抵达欧洲,从事战场辅助工作,这些人后来被统称为“一战华工”。
2018年是一战胜利一百周年,世界各地纷纷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在法国巴黎凯旋门前,一位华裔女孩用汉语朗读顾杏卿的回忆录片段,顾杏卿是当时赴欧华工的一员。一战华工的历史再次受到世界关注。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历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张岩说,“我曾参与纪录片《潜龙之殇:一战中的华工军团》拍摄,这部纪录片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两年前,有人联系我,说在纪录片中看到了自己曾祖父的墓碑。”通过多方联系,2019年初,祭扫之旅成行。名叫高禄银的中国华工,在法国受到曾孙的祭拜,其曾孙从异乡带回了一抔土。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张岩说,“加拿大西海岸有几座华工墓碑,记载了籍贯和编号,我们就回到国内去走访。最终,在山东单县,我们为名叫王京连的华工找到了自己的侄子,王的侄子表示,找不到自己的伯父一直是个遗憾,现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可以落地了。”
小群体 大贡献
“一战期间,英国人最先进的武器是坦克,他们不允许非英国人接触。”香港大学嘉里集团国际化史讲席教授徐国琦说。“但在战争中,英国人发现,华工是维护坦克的好手,有时甚至比来自英国本土的团队更认真尽责。战争末期,有三支华工团队成为坦克专属维修队。”
徐国琦表示,一战期间,华工对欧洲战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修路、挖工事,在各种军工厂工作,在码头装卸货物。他们的工作默默无闻,但又不可或缺。
“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一战华工也有特殊意义。”徐国琦说,“首先,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政府出面,有组织、有纪律地参与西方文明建设。而且,一战是西方文明的生死之战,华工为战争服务,是在拯救西方文明,同时也是在拯救中国自己。没有一战华工,中国就无从谈一战战胜国地位,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一百年前,正是一战华工的付出,为中国学子的怒吼赢得了先机。
小认可 大进步
徐国琦说:“国家间的交往,都会遵循历史惯性。一战华工的故事,是中欧友谊最好的见证,是建构双方共有未来的基石。一战华工出征,是由当时中国政府‘以工代兵’策略推动的,虽然其中80%的华工是文盲,更‘不知天下为何物’,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成为了一道架在东西方文明间的桥梁。”
张岩表示,近年来,西方世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纪念一战华工,背后有两层含义。首先,一战华工是中国与一战关系的重要纽带,认可一战华工的贡献意味着承认巴黎和会不公正地对待了中国,是对历史的补偿。对死亡华工的追记,也是纪念一战的应有之义。其次,一战华工成为中欧之间的连接,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重新建构这段历史,旨在增进与中国的历史友谊,推动双方合作。同时他也表示,华工纪念虽然已经受到重视,但应成为一种常规性活动,并形成中欧互动。
“一战华工是一段跨国的历史,因为角度不同,各国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张岩说,“未来,这段历史应由中欧共同执笔,双方应达成共识,让历史照进现实,给岁月以文明。”(尹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