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有这样一群职工,他们的工作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在合家团圆的里,他们也和平时一样上下班,一个班连续工作24小时,接到指令、随时出发,去救治那些危重患者,为他们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赢得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争。他们,就是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
1月28日13时,记者来到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新华四站,近距离体验了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感受到他们无私的医者情怀。
走进急救站点,记者看到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院前交接班制度”等各种工作流程规范,办公桌上摆放着没吃完的饭菜,塑料袋里的烤红薯一点儿没吃,早已冰凉。医生孟宇说,这些都是大家买的午饭,没吃完就接到出诊指令,等忙完回来,饭菜凉透了,索性就不吃了。他刚要收拾残羹冷炙,电话再次响起:“市二院有骨折病人需要出院回家,请你们马上出诊。”孟宇放下手头的活儿,招呼同事们:“有工作了,马上走!”
医生孟宇、护士赵晓娜、担架员郝为星、赵静辉加上司机潘宝利,一行5人快速上车,向石家庄市二院驶去。救护车一路飞奔,10分钟后赶到医院。需要救护回家的是68岁的刘女士,她腰椎压缩性骨折,医生检查后建议她回家静养。刘女士的家属就拨打了急救中心电话。刘女士住盛世天骄小区,担架员郝为星、赵静辉小心翼翼地用担架将老人抬上车,并安全抬回12楼的家中。刘女士躺到床上后,不住地向医护人员表达谢意。
从刘女士家出来,刚刚下楼,孟宇又接到出诊指令,赶往省人民医院护送插导尿管的徐老先生回家。这位84岁的老人就住在医院对面,但短短一段距离,却因老人身体状况,花费了半个小时。
刚把徐老先生送到家,指挥中心指令又到了:“在省血液中心门口,一位骑三轮车的大妈摔伤了,需要救治。” 5分钟后,救护车赶到现场,一位老太太躺在马路上,头碰破了,流着血,下肢不能动弹。经询问,老人姓贺,今年85岁。孟宇和赵晓娜马上对老人头部外伤进行了止血包扎处理,孟宇判断老人可能是髋关节骨折了。但他怕老人着急上火,于是劝老人:“别着急,我们给您做完简单治疗后,咱们就去医院详细查查。”没想到,老太太执意要回家,但怎么也想不起家人的电话号码。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病人无法得到及时诊治会延误病情,孟宇和同事们非常着急,经过沟通,最后,老人的三轮车由110民警负责保管,孟宇他们抬着老人上救护车送她回家。到家后,在邻居帮助下,终于联系上了老人的孙女。得知老人的伤情后,家属决定马上去医院。救治贺老太太,前后花了一个小时。
在记者跟随采访的过程中,孟宇和同事们马不停蹄,顾不上喝水,来不及休息,救治完一位患者马上前往另一个地点救治新的患者,上楼、下楼、上车、仪器监护、救治患者、抬到医院或者护送回家,他们在与时间赛跑。而这样的情景,是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用孟宇的话说:“打120急救电话呼叫急救车的,多是危重病人,我们多跑两步,身体累一些不要紧,能早一分救治,患者生的希望就多一分。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责无旁贷。”(本报记者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