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国饱和潜水技术大事记
1975年,我国海军医学研究所开始进行饱和潜水动物实验研究,开辟了我国饱和潜水的领域。
1976年,在海军医学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饱和潜水实验舱,并在国内首次将饱和潜水实验研究过渡到人,进行了模拟空气饱和潜水实验。
1987年,在海军某潜水母船上,海军医学研究所和海军东海舰队共同主持,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参加,应用英国进口的200米饱和潜水设备系统进行了我国首次的氦氧饱和潜水海上人体实验。
1989年,海军医学研究所在500米饱和潜水系统进行了模拟350米氦氧饱和—376米巡回潜水人体实验,高压下暴露20天。随后,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和海军东海舰队,应用英国进口的200米饱和潜水设备系统进行了海上100米氦氧饱和—112米巡回潜水的人体实验。
2001年,第二军医大学和海军医学研究所分别进行了海上140米氦氧饱和—166米巡回潜水训练和150米氦氧饱和—182米巡回潜水训练。
2006年底,交通部上海打捞局在南海番禺油田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商业饱和潜水作业(96米饱和—105米巡回潜水),实现了我国饱和潜水从模拟试验转化为商业作业的跨越。
2010年9月6日15时30分,随着4名潜水员走出饱和潜水高压实验舱,一项亚洲模拟饱和潜水实验深度新纪录由此诞生——493米模拟巡潜深度、480米氦氧饱和模拟潜水实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9个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潜水员直接暴露在高压环境下作业技术的国家。
2012年8月6日,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在青岛建造竣工并交付交通运输部使用。“深潜号”总长125.7米,型宽25米,型深10.6米,满载排水量15864吨。“深潜号”的最大亮点是配置了一套300米饱和潜水系统,最大工作深度可达水下300米。
饱和潜水系统由什么组成?
饱和潜水的作业系统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甲板加压舱系统、水下居住舱系统和出入式深潜器系统,它们都可以把潜水员送到海中进行长时间的工作。
潜水钟是椭圆形的,高处约2.5米左右,到潜水钟有一个直径是65公分、长度约90公分的通道,潜水员由过渡舱进入潜水钟。
潜水员进入潜水钟后,将与过渡舱分离,“深潜”号上的大吊机将潜水钟吊起送入300米海底。等潜水钟平稳放置于海底,潜水员出海进行海底作业。当潜水员完成作业返回潜水钟后,潜水钟将出水与过渡舱对接,潜水员再通过过渡舱进入生活舱休息。
国际饱和潜水“之最”
1957年,美海军专家BOND第一次提出“饱和潜水”概念。
1962年,美军组织代号“人在海中”系列试验,这是世界第一次海上饱和潜水试验。
1988年,法国进行了一次饱和-巡回潜水实潜试验,潜水员在地中海水下534米海底完成有效作业任务,这是人类真正到达的最深水下深度。
1989年,中国海军医学研究所在500米饱和潜水系统进行了模拟350米氦氧饱和-376米巡回潜水人体实验,创造当时亚洲纪录。
1992年,法国又进行了人体氢氦氧混合气模拟饱和潜水实验,深度达到了701米,压力为71.1个绝对大气压。这是当前人类承受的最高压力世界纪录。
1994年,俄罗斯进行动物饱和潜水试验,发现生物可以承受120—190个绝对大气压。也就是说,人类有通过饱和潜水下潜到近水下2000米的可能性。
2008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完成450米饱和-巡回潜水实潜试验,潜水员巡潜深度达450米,为当时亚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