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我眼中的先生(图)
//www.workercn.cn2016-11-16来源: 杭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出身世医之家,自幼童子功扎实

  后来与何老聊天,得知他选中我,是对我的古文功底、为人品行较为欣赏。何老出生于世医之家,他的父亲何公旦先生就是一位名中医。何老在父亲的严教下,自幼诵读四书五经,再后能熟读背诵《汤头歌诀》《本草备要》等中医入门书籍。正因为有这样的童子功,从医几十年后,促成他成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

  成为弟子后,我跟着坐诊抄方时,何老也会借机考察我,当看到我字迹清秀、标点都很注意,且中医古文功底确实不错时,他给予了我充分肯定。空时闲聊,何老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记得有一次,全国性的《金匮》研讨会在西湖边召开,离开始时间尚早,何老抛出几个与西湖有关的典故诗词,我基本上能够顺利接话,气氛甚是欢畅。

  一直以来,我以从事教学工作为主,何老鼓励我重回临床,与病人多接触,这也成就了我的今日。直至现在,我依然每周坚持门诊。那时,何老在名中医馆等地坐诊,我跟随抄方,抄方的过程只是一个粗浅的理解,过后还要自己勤翻医书,反复感悟方子的奥妙。何老看病之余,不忘时时点拨我。在肿瘤治疗中,他有个十二字原则:“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有一天来了一个肝癌腹痛难忍的病人,何老却并没有以十二字原则为指导来开方,回头他问我是否理解?看我一脸茫然,他耐心解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意思是,虽是肿瘤病人,但病人就诊时最主要的症状是腹痛,所以当下第一要务是要解决疼痛,疼痛解决了,肝癌也就有了基本希望。

  他不排斥西医,最早提出“带瘤生存”的理念

  与一些基本排斥西医的老中医不同,何老的医学理念超前,有容乃大。他最早提出“带瘤生存”这一理念,认为完全可以将肿瘤控制成像高血压一类的慢性疾病,长期服药,带瘤生存。他在坚持用中医思维考虑病征的同时,也非常强调西医“为我中用”,要求我们善于吸收西医的优势,有些“脑萎缩”、“糖尿病”等在西医上所谓不可逆的病症,经何老诊治后,病情会出现逆转。

  何老不断告诫我们:“医无小事,病人以性命相托,医生怎能掉以轻心。”他以80多岁的高龄坐诊,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一点,往往还不能收工,有时病人太多,学生因心疼何老不肯加号,何老总以商量的口吻说:“要不,再加一个吧?”

  正因为何老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很多病人都说:“只要能和何老聊上几句,疾病就好了大半。”

  中医史上著名的“十老上书”、“八老上书”

  何老对中医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解放后,为了创办浙江省中医进修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何老东奔西走,挑选校址、修订教学大纲、配备师资,无不亲力亲为。1984年,国内中医药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何老高瞻远瞩,联合其他九位德高望重的中医大家,上书恳请中央能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系统,一年后,国务院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个事件就是中医史上著名的“十老上书”。

  1990年,在获知有关部门准备精简中医药管理局的关键时刻,何老又和其他七位中医元老呈书党中央,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最后“八老上书”的意见得到采纳,不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保留了下来,各省市均相应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发扬中医学术,在何老的极力倡导下,早在1994年,当时的浙江省卫生厅与浙江中医学院就联合创办了浙江省名中医馆,何老一直当任馆长,率全国名中医馆创建之先。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尔今何老已经仙逝四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的谆谆教诲,更是让我受用终身。

  1961年,浙江中医学院在庆春路老浙大校园内的舜水馆设立门诊部,此为医院前身

  1984年,开设全省名老中医咨询门诊

  1987年,设立上塘卫生院、潮鸣寺巷、中山北路、省边防局4个门诊部分部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