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杨柳的“柳暗花明”
回忆起教员杨柳的那堂课,学员徐瑞阳至今仍心潮澎湃。
“透过对历史现象的深入思考,才能认识到事物之本质。”杨柳精心准备的一堂中国近现代史课,廓清了他多年的思想“迷雾”。
杨柳比她的学生大十多岁,但她始终站在学员的角度帮助青年人思辨。“近现代史课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而应是历史的哲思,唯有此,学员的精神才不会迷茫。”备课时,杨柳总怀着这样的情怀,咬着笔头思绪飞扬。
每一堂课,杨柳都有不同问题抛出。“谈吴佩孚的真假民族气节”等一系列敏感模糊的问题,她一一详细解读。
思辨火花一散播,翔实论据一引入,学员也就打开了“话匣子”,网上的“流言”瞬间被击得粉碎。每准备这样一堂课,杨柳都要阅读十几万字史料。
教员不仅要教书,还要育魂。杨柳的坚守,亦如她十年前的选择,手捧私企优厚薪酬,仍坚持“不穿军装也要从军”,从而成为大学第一批文职人员。
走进学校,杨柳才发现,作为文科硕士,她在工科院校总有一种“敲边鼓”的感觉。
越是容易沦为边缘,越要主动创新作为。在一次多媒体课件大赛中,面对要搜集整合3000张照片、100篇论文、100本书、100部影片、100首军歌的海量任务,杨柳点出了“鼠标手”,终获全国高教组二等奖,自己也成为教研部首位评上副教授的文职人员。
最近,杨柳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编》教材编写组的主力,她经常“连轴转”,白天为5个教学班讲课,晚上编辑多种版本的题库,还要参与“慕课”制作。总有人说改革可能对目前的境遇有冲击,但有“实力”的杨柳十分淡定:“对于改革我没有困惑,组织让干啥就干啥,作为普通教员就是继续好好教书。”
改革,也是新的长征。站在“十字路口”,给学员讲长征的故事,杨柳内心也期盼改革后的新长征。
李雯的“军事计划”
做完家务,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完成搜索,动作一气呵成。最近,李雯又有了一个习惯,哪怕是在家里,也要搜索关于俄军改革的资料。她这样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她知道学员关注什么。作为俄语教员,她有语言优势,理应为俄语教学增添浓浓的“军味”。
教俄语要懂俄语,还要懂外军军事。李雯总是以军人的方式站好讲台,面对教研室长期承担大量军事技术资料的翻译任务,“门外汉”的李雯主动请缨,攻坚各类薄厚不一的纸质词典、电子词典。在翻译近百万字军事资料后,她得了一个“移动百科全书”的绰号。
每次走向讲台,李雯总有一种冲动,想把俄语基础教学离战场再“近一点”。翻译需要了解装备,李雯先学一步,在各类军事杂志刊发数篇文章后,学员中的军事“发烧友”与日俱增。
课上,李雯习惯把眼中的“硝烟”,带到三尺讲台,送进学员头脑。
去年暑假,经过层层选拔,李雯赴俄罗斯执行翻译任务,成为学院第一个公派出国的文职人员,李雯希望这是一次从教生涯的“中场战事”。改革之后,她希望未来有更多走进“战场”的机会。
在讲台上,李雯常说,生活处处有改革,社会没有了改革也就失去了活力。我对改革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让部队越改越好。
改革后,是否能继续留在岗位上,李雯不知道。但她有了干下去的清晰“计划”:翻译一批装备资料,为自己的教学再“储备”一些财富。
当看到视频里5岁半的儿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生病输液,李雯略感酸楚。对儿子有歉意,但她并不后悔,“国家使命”高于一切,她立志要对得起文职人员这个光荣称号。(徐腾跃 冯斌 陈卓)
李艳华:为军人婚恋奔走的红娘 | 2014-05-17 |
抗战老兵陈其琼二三事 | 2014-05-17 |
迁安市抗日烈士遗孀坚守70年抚育三代后人 | 2014-05-17 |
钟殿英:脱下军装 背起画箱(图) | 2014-05-17 |
“树痴”王小宽(图) | 2014-05-17 |
朱明静:向上向善的好青年 | 2014-05-17 |
七旬退伍老兵义务植树近万株 | 2014-05-17 |
坚定信念:柳直荀转报郭亮的遗嘱 | 2014-05-17 |
金政全:三色人生(图) | 2014-05-17 |
翟俊杰:一辈子的“长征”(组图) | 2014-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