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打工夫妻变身
“理工男、文科女”
2002年12月21日,20岁的毛头小伙范小均拎着行李兴奋地走出西客站,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映入眼帘的是川流不息的车辆、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层层叠叠的高架桥,还有错落有致的楼宇大厦。
“那天下着大雪,我一个人从来没有离开家乡这么远。”范小均的家乡在四川广安方坪乡,这里距离邓小平故居仅30公里。在单位8人间的宿舍里,他感到孤单而凄凉,“当时想法很简单,好好工作,努力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年,范小均从四川一所中专毕业,在学校的推荐下,他和39位同学一起来到北京金鼎轩酒楼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他负责公司的网络信息系统维护。
2006年,范小均认识了在公司做会计的川妹子刘春梅。帝都遇同乡,心有戚戚焉。五年后的2011年,两人领证结婚。
和所有“北漂”打工者一样,范小均和刘春梅迁徙在城市的边缘。他们住过月租350元的地下室,住过600元每月的城中村,后来搬到了宋家庄附近的城乡接合部,那里20平方米的开间每月需要1500元。
逼仄的房间里摆放着床、桌子和简易衣橱,除了一个两米高的五层木质书架,基本没什么家具。书架上密密麻麻摞在一起的书有将近300本,都是范小均四处“淘”来的,内容涉及计算机、经济管理、心理学等不同领域。他说自己兴趣广泛,读书很杂。
2013年8月,“喜欢翻书琢磨”的范小均从单位工会听说了“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的消息。“既能圆大学梦,又没有经济负担”,夫妻俩一合计,立刻决定报名。“助推计划”由北京市总工会、东城区总工会与东城区职业大学共同推出,农民工考生通过成人高考后,便能免费上大学,并获得大专文凭。
经过一个多月的免费备考培训,夫妻俩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助推生”。范小均选择了自己的“老本行”计算机信息专业,变身“理工男”;喜欢画画的刘春梅选择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成为“文科女”。
此次“助推计划”共有436名农民工考生报名,其中326人顺利通过成人高考,321人最终入学。范小均所在单位共有4名员工成为“助推生”。
农民工孩子走进大学校园(图) | 2014-03-28 |
打工路上:农民工“烦忧热线”背后的冷问题 | 2014-03-28 |
湖南邵阳县为外出农民工免费发放《维权服务... | 2014-03-28 |
维权周刊第149期:我国农民工年龄结构趋... | 2014-03-28 |
公租房供应半年农民工“不知情” | 2014-03-28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总工会出台《农民工服... | 2014-03-28 |
西安新城关注农民工集中入会 | 2014-03-28 |
七成尘肺病农民工因病债台高筑 | 2014-03-28 |
成长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组图) | 2014-03-28 |
阜阳市总工会“接您回家”温暖农民工 | 2014-0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