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小鬼文书”司洪波
//www.workercn.cn2015-08-10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是司洪波获得的军功章。(通讯员 刘骜 摄)

  军功章别在绿色的军服上,一双沟壑纵横的手,抻平军服,摆正军功章。

  老人的手指划过军功章,很轻很轻,就像是轻拭故人的脸。“来,多给我拍几张,我这一辈子都没戴着军功章拍过照片。”司洪波冲着摄影师笑笑,声音洪亮。

  在老人心中,这一枚枚军功章就是牺牲的战友,戴着军功章拍照,就仿佛是和昔日的战友合影。

  镜头前,老人收敛了笑容,抬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战友们带着只有13岁的他,穿行于枪林弹雨中……

  “鬼子来了!”

  1941年的一天,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小村子响起惊呼声,就好像拉响了警报,乡亲们四散奔逃。

  司家三兄弟闻听,犹如五雷轰顶。因为他们是“抗属”——抗日将士的家属,是日本鬼子的“眼中钉”。当时,司洪波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是一名八路军战士,奋战在抗日前线。只有13岁的司洪波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整日提心吊胆。

  在老人的记忆中,日军进村扫荡,就像噩梦一般。

  “鬼子进村一般就是三件事:一是找‘抗属’,二是奸淫年轻妇女,三就是抢老百姓东西,无恶不作。”时至今日,老人说起日寇的暴行,依然难掩悲愤。司洪波曾经不止一次见过,日军把老乡们集合起来,逼大家互相揭发“抗属”,许多老乡不愿告密,被鬼子当场打死。

  “咱走吧,找爹去,参军打鬼子!”眼见着鬼子越逼越近,大哥司洪波拿了主意,他让小弟弟离开村子,去投奔其他亲戚,自己则带着大弟弟去找父亲。

  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司洪波带着弟弟一路寻找,终于来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

  老人已记不太清,当年是怎么找到的八路军,他惟一肯定的是,八路军收下了他这个只有13岁的小鬼。“也许是看重我上过学吧。”老人笑着说。

  上过高小的司洪波一进部队,就当起了文书。他的本职工作有两项,一是教大家识字,二是帮战友们取名字。那时候,很多战士都是农村出来的,没什么文化,到了部队,还叫“狗蛋”“石头”,司洪波得帮他们起个像样的名字,好写进花名册。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战友们都很喜欢这个只有13岁的“小鬼文书”。

  打起仗来,文书一样要上战场。

  1942年前后,山东境内,日寇的扫荡攻势越来越猛,八路军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应对。司洪波跟随部队,开始了更加艰苦地作战。

  1943年秋,司洪波的连队接到一个任务:伏击抢粮归来的日伪军。

  入夜,司洪波和战友们悄悄地埋伏在路旁的坟头和树后,依据情报,运粮的敌人将从这里经过。第二天上午9时许,太阳已高高升起,200多名敌人押着抢来的20多车粮食,进入了司洪波的视野。

  “打!”一声令下,突然现身的八路军把敌人打蒙了,仓促抵抗了几下,就四散逃走,司洪波和战友们不仅截下了所有的粮食,还缴获了敌人的马匹和武器。

  “小鬼文书”打起仗来人小鬼大。当时,自徐州到开封的铁路线是日军运送物资的一条交通要道,为了切断敌人的交通线,司洪波和战友们策划了一场“破坏战”。

  铁路线经过河北境内,司洪波和战友们将“破坏点”选择在大名县车站附近,他们用铁锹挖掉了一段铁轨,还在铁路边的封锁沟上虚掩上麦秆,为敌人准备好了陷阱。敌军两辆装甲车疾驰而来,丝毫没觉出异样。突然,装甲车脱轨翻车,掉进了司洪波和战友们设计的陷阱中。八路军战士们一拥而上,机枪、步枪一起开火,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

  每场战斗,总是避免不了面对战友牺牲的残酷现实。

  连长赵立全和十几名战友先后牺牲。每次清理完战场,司洪波打开花名册,手指轻轻划过上面的名字,耳边仿佛还萦绕着战斗打响前战友的说笑声。“他们永远留在了牺牲的地方,有的战友自从参军出来就再没回过家,除了花名册上的名字和大概的地址,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家里还有什么人。”老人一脸悲伤,仰面长叹。

  除了悲伤,还有愧疚。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