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秦晓宇:诗人的导演路
//www.workercn.cn2015-11-09来源: 滨海时报
分享到:更多

  当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015年夏天增设最佳纪录片“金爵奖”之时,谁也不会想到由中国团队打造的纪录电影《我的诗篇》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更出人意料的是导演秦晓宇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诗人。成功跨界的背后,他到底经历了哪些故事,这也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此次点映现场,他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诗人“敏感、敏锐”,是反映时代变迁的合适“试纸”

  写诗的工人,这是秦晓宇多年工作中持续关注的一个群体,“当代的诗歌选本,几乎从未给工人诗者留下什么篇幅。但是,从底层工人的视角来反映当代社会的巨变,对我国文学领域却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因为诗人”敏感、敏锐‘,是反映时代变迁的合适“试纸’。因此,我决定用自己的镜头来打造一段属于中国工人阶级的群像。”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秦晓宇第一时间确定了影片工人诗歌的主题。可这之后,困难却接踵而至。

  寻找诗者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按照秦晓宇的想法,被选入影片的诗者既要涵盖各工种,又要涵盖各个年龄段,“90后的寻找最困难,因为这个群体喜爱诗歌、创作诗歌的人太少了,很难满足我们选择的标准。”就在他们即将放弃之际,一个名叫许立志的90后青年出现了,“他的出现,真的是一个惊喜,可就在与他谈妥三天后,他跳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听闻消息,秦晓宇带上剧组立刻来到了许立志打工的城市,“他的家人几乎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只有我们得到了他们的信任,我们希望用许立志的故事来解读当代工人的心路历程。”

  诗歌与纪录片结合,工人从乡村到城市的“历险”

  “几个人物之间没有交集,他们的故事也不尽相同。”用诗歌的形式与纪录电影相结合,这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秦晓宇说,自己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这几个人物和故事串起来,“朗诵会,这是最后的方案。通过这场朗诵会,把诗歌带回到六位诗者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再利用双线剪辑的办法,一方面表现他们从乡村出去到城市的历险,另一方面表现一个从出生、成长、成功、疾病甚至死亡的片段。”许立志的故事让所有人惋惜,但秦晓宇却不想让影片保持在压抑的氛围中,“正巧,另一位诗人乌鸟鸟的孩子降生了,我们就把生和死放到了一起,乌鸟鸟希望他的孩子能改变命运,我们也希望这个片子能够改变或推动点什么。”

  一个美好的愿景,秦晓宇没有想到,很快成为了现实。2015年6月21日晚,《我的诗篇》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赢得了最佳纪录片“金爵奖”的殊荣。而几天前,该片还得到了美国方面的青睐,开始筹备参选2017年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工作,计划于明年5月登陆北美院线进行商业放映。秦晓宇希望通过自己的片子能够让西方观众了解,中国一些纪录片导演正在为“关注社会、开掘人性而努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