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那是生产线上的诗歌,不信,你听(图)
//www.workercn.cn2015-05-0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工人诗人老井

工人诗人田力

  花几百万元拍摄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工人诗人的故事——这个听上去毫无“爆点”的项目,竟然得到了1300多人支持、众筹到了近22万元启动资金。今年6月,由作家吴晓波、诗人秦晓宇、纪录片制作团队“大象微纪录”共同发起的纪录片《我的诗篇》将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纪录片单元。

  从2014年9月开机,一直到2015年2月,摄制组辗转十几个城市,有几百米深的煤矿,有庞大的钢铁工厂,有深山老林,有大都市深圳,还有大凉山的彝乡。《我的诗篇》制片人蔡庆增说:“不久前过去的‘五一’节,也许很少人能想起这是一个劳动节。片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一线工人,养家糊口是他们最重要的一部分,写诗不是为了改善生活。”

  5月23日~24日,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们,将作为第二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展演剧目,在“我的诗篇·草根诗会”上朗诵自己写的诗。这也是工人诗人第一次以集体形象登上剧院级的舞台。

  这些工人的诗歌也许思想不够深刻,也许语言不够华美,但他们记录的是生产线上的喜怒哀乐。

  吉克阿优:一边充鸭毛,一边喝啤酒,一边写诗

  2002年,出生于四川大凉山的80后彝族小伙儿吉克阿优在念中专时,老师布置了一个题目《20年后的我》。吉克阿优写的诗获得了老师的表扬,从此迷上了诗歌,“一直写,写完一个笔记本就给老师看”。开始时,害羞的吉克阿优害怕别人看到,写完诗就跑到家门口的河边念,也不知这彝乡的山水是否听懂了他的诗。

  走出了大山,吉克阿优现在是浙江嘉兴一家服装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即将到来的盛夏时节,他的工作是往羽绒衣里充鸭毛,从每天早上7点半到晚上9点半,中午休息半个小时。

  《我的诗篇》摄制组找到吉克阿优时,他并不相信,以为遇上了骗子。秦晓宇解释了半天,才让吉克阿优相信,真的有人愿意记录他们的故事。秦晓宇对他说:“我能骗你多少钱呢?”吉克阿优问:“那能不能把我回乡的车费报销了?”于是,摄制组才得以跟着他回到了大凉山的彝乡。

  吉克阿优说:“我们县有18万人口,6万到8万人在外打工。土地没人种,一过完年,县里就空了。”2007年,吉克阿优外出打工,初出大山的他甚至不会说普通话,后来跟着《新闻联播》学习,才慢慢学会。

  吉克阿优在流水线上从事着毫无诗意的重复工作,因为经常一边工作一边想着诗,老板觉得他影响整条流水线进度,就把他调到了充绒间——往羽绒衣里充鸭毛。吉克阿优笑着对记者说:“鸭毛比较臭,但习惯了就好。我现在觉得充绒间挺好的,没有人管。我还偷偷买来啤酒,一边喝啤酒,一边充鸭毛,一边写诗。”

  吉克阿优念诗给工友听。在《迟到》一诗中,他写道:“好些年了,我比一片羽毛更飘荡/从大凉山到嘉兴,我在羽绒服厂填着鸭毛/我被唤作‘鸭头’时遗失了那部《指路经》……”

  吉克阿优因为参加“我的诗篇”系列活动被推到了公众面前,嘉兴平湖林埭镇的宣传部和文化站的领导找到了吉克阿优,希望他能留在当地安安心心地写作。“他们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有自知之明,就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就好。只要能让我安下心来看书,工资啥的都没要求。”吉克阿优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