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访党的十九大代表熊晓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关于创新创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有阐述。党的十九大代表、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表示,作为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熊晓梅认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先决条件。对高校而言,既要扎实推进原始创新,通过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创新创业提供基础理论源泉,又要以行业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应用创新,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政府等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为创业提供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支持。与此同时,高校要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土壤,使学生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内化为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实现创新的自由自觉。
熊晓梅表示,搭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协同培养模式同样重要。在创新创业链条中,创新创业导师和创新型学生是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孕育生成的重要驱动者。高校应构建“导师——学生”创新联合体,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在培养创新创业导师方面,要强化“三种能力”,即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增强创新育人的时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培养创新创业学生方面,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实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在培养“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勇创业”的拔尖人才上下大力气、用真功夫。
“要打通从人才培养到创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熊晓梅说,教育的原初使命是培养人才,对于矢志创新创业的青年人才来说,高校如何建立有效机制,既能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又能让其更顺利地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一些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通过打造各具特色的“众创”课堂、“众创”实验室、互联网云平台等创客空间,为创业项目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高校还要进一步创新孵化器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打造“准实践化”平台,贯通创业项目从孕育生长到落地转化、产出效益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要为创业项目与风投、天使基金等有效对接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创新成果从孵化器走向落地,真正打通创新创业“最后一公里”。(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王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