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西方首个“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设立——

跨越太平洋的铭记

2017-12-13 08:47:17

  动议通过的那一刻,所有议员起立、鼓掌。

  “爸,妈,你们在看着我吧!”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通过后,华裔女议员黄素梅站起身,流着眼泪对着会场里全程录像的摄像机喊道。

  她讲的是英语。她自小从香港移民到加拿大,家族里一位近亲曾被侵华日本士兵强暴。

  一年多以前,黄素梅在安大略省议会提交了将每年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79号议案”。这条议案已在议会通过了一读和二读程序。然而,由于一些力量的阻挠,它始终被搁置,至今未能列入三读程序。

  又一个12月13日来了。南京大屠杀已经过了80年,见证历史的老人犹如风中残烛。在80周年纪念日几天前,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100岁的管光镜辞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黄素梅决定先退一步,先通过相关动议。与议案不同,动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的通过意味着,安大略省成为中国境外首个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地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说明通过多年的努力,南京大屠杀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动议通过时,加拿大亚洲二战历史教育中心行政总裁刘美玲坐在旁听席上,和4位来自中国、韩国、菲律宾和荷兰的日军慰安妇老人一起哭得稀里哗啦。她按捺不住兴奋,又忍不住觉得凄凉,“老人受了这么多苦,突然有人理解她们,这真的是最大的安慰。”

  为什么人们纪念犹太人大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和乌克兰大饥荒死难者,却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

  一年半以前,黄素梅找到刘美玲,希望和他们一起“为历史做点事”时,对方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

  刘多年来致力于在加拿大中学推广二战历史教育,黄曾在多伦多的教育委员会任职,两人是知根知底的朋友。

  很快,一份主张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议案被提交到了安大略省议会。黄素梅在里面指出,安大略省居民熟悉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历史,却对日军在中国的暴行闻所未闻,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和反思南京大屠杀所带来的深刻教训非常重要”。

  这份在2016年安大略省议会编号为79的议案,被称为79号议案。

  如果不是20年前读到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刘美玲也会是黄素梅在议案中所指的“闻所未闻”者。她生于香港,十几岁时移民加拿大,殖民地学校的历史课里从未提及这段历史,家里也没人讲起。书里的内容让她觉得震撼又羞愧。

  那本书出版时,她的朋友王裕佳刚刚创办了加拿大亚洲二战史实维护会。

  王裕佳是一位医生,见过数不清的生离死别,唯独读这本书时,看十几页就“顶唔顺”(广东话“受不了”),没法再读下去。他至今记得,书里记录日军将初生的婴儿抛到半空,再用刺刀刺死。他不明白人类怎么会这么残忍,“这不是人做的事”。

  在美国学医时,王裕佳的宿舍对着一座犹太教堂。每年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周,都有很多学生到此参加活动,了解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的黑暗历史。最让他震撼的,是犹太社区动用了所有的资源去普及历史,“让世界不会忘记他们的痛苦”。

  同一时期的亚洲战场,却没有同样的纪念方式。“难道中国人的生命就比较廉价,就没那么宝贵吗?”

  王裕佳生活的安大略省,人们纪念犹太人大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和乌克兰大饥荒死难者,却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他觉得不公平,遗憾正义没有得到伸张,一心想为被无视的遇难同胞做点事,“让30万冤魂历史走进西方社会”。

  那时,张纯如的作品刚面世,还没有被西方主流社会接受。王裕佳在多伦多走了15家书店,都没找到这本书。可他只看到杂志上的一页简介,就认定,这本书一定能把被埋没的历史还原回来。

  他从美国的出版商那里买到了2000册,自费邀请张纯如到加拿大,以史维会的名义在当地举行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音乐会。2000本书很快被人们排队一抢而空。刘美玲买到的,就是其中一本。

  2004年,张纯如自杀辞世。刘美玲接到了王裕佳的电话,决定一起“做点事”。

  刘美玲给张纯如写悼词,连夜翻看了一大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读到伏案大哭。她第一次深思,该怎么去实现张纯如的遗愿,让更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杀。

  在加拿大,南京大屠杀是一段真正“被遗忘的历史”。王裕佳没想到,华人社会对他的努力,反应异常冷淡。有人不知道,有人压根儿不想知道。他们觉得,人要往前走,不要回头看,几十年的时间都过去了,“还搞来做什么?”还有人问他是不是想煽动仇恨,让中国人憎恨日本人。他沮丧极了,几乎觉得那段历史注定要被埋葬,从此不见天日。

  刘美玲的亲友也不理解。最刺痛她的不是西方人的无知,而是华人社区的冷漠。很多华裔父母在子女面前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还有华人团体打电话来骂她,说她另有目的。她心里气愤,又无可奈何,“你是中国人,你怎么可以这么讲?”

  她相信,要是79号议案通过,那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人就“再也没有什么借口了”。

  9岁就随家人从香港移民而来的加拿大国会议员关慧贞,也有类似想法。11月30日,她在国会发表声明,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并呼吁加拿大政府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以悼念死难者。

  关慧贞依稀记得,小时候曾听父母说起过南京大屠杀,但她真正了解这段“黑暗的历史篇章”,还是在20年前。

  当时,她在温哥华担任市议员,应史维会卑诗省分会之邀参加了一次摄影展。那是她第一次正视这场西方人口中“被遗忘的大屠杀”。从那时起,她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因为“只有改变对历史错误的认识和记忆,才能找到治愈与和解的办法”。

  黄素梅和关慧贞的举动,很快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注意,右翼媒体《产经新闻》撰文称,加拿大很多地方出现了反日的苗头,今后的状况不容大意。

  “日本人不高兴了”

  去议会投票支持79号议案前不久,议员彼得·塔布斯收到了一张“来自日本人的奇怪明信片”,上面称大屠杀后南京人口“不减反增”,还声称南京人当年与日军相处和谐,“每个人都爱戴我们,所有人都拥戴占领部队”。他把明信片扔了出去,“饶了我吧,这太疯狂了”。

  所有能以一票否决的方式决定79号议案命运的安大略省议员,都收到了这张印刷精美、没有署名的明信片。

  为了阻止79号议案的通过,14名日本国会议员联合署名,向安大略省议会寄送了一封意见书。日本众院议员原田义昭称,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由华裔居民发起的反日活动,“可能在相关国家间引起不愉快争论”,必须阻止。

  “日本人不高兴了。”一位自由派消息人士告诉《多伦多星报》。

  在加拿大,所有私人提出的议案都必须经过议会的3次听证,分别被称为一读、二读和三读。一读只是将议案登记入册,二读则在辩论后由所有议员投票。全票通过后,议案就会被提交到省司法政策常务委员会审议,准备三读。

  79号议案在去年12月8日全票通过了二读,但私人提案的数量太多,绝大多数在二读后都如泥牛入海,从此杳无音讯。没有三大党派的强力支持,它根本就没有机会重新走进议会接受辩论投票。

  如果不在2017年年底前通过三读,79号议案就会自动失效。着急的黄素梅一面继续为79号议案奔走,一面又提交了同样内容的动议。

  场外,日裔团体“彬彬有礼的阻挠”从未停止。他们游说议员,发起集会抗议,联合媒体造势。直到10月26日,议会针对新的动议投票和辩论当天,还有好几个蒙面人在议会门前抗议。

  议会大楼外的暗流涌动,让安大略省省长凯瑟琳·韦恩深感不安。她特意找来王裕佳,向他咨询了很多问题。她担心79号议案会在安大略省的日裔和华裔社区之间制造分裂,让他们彼此仇恨。

  王裕佳对韦恩打比方说,加拿大纪念犹太人大屠杀,但从来没有德国人和犹太人在加拿大发生冲突,79号议案也一样,它只会促进中日两国公民对话和解。

  可无论他怎么解释,都没法打消省长的疑虑。

  张纯如走上的那条路,同行者越来越多

  为了帮助79号议案尽快“闯关”,2017年年初,史维会在多伦多推动了十万人签名的运动,还在各大华文媒体上刊登请愿表格。王裕佳带着团队成员四处出击,约见游说各党重要成员。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李盈莹:17岁小将打破朱婷纪录(图)

      12月9日晚,在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天津队对战上海队的比赛上,天津队17岁主攻李盈莹威震全场。这名“00后”小将独砍45分,帮助球队获胜,一举打破了由朱婷保持的单场43分纪录。

  • 牛冠凯稳居国际乒联男子U15第二

      随着2017乒乓球世青赛在意大利结束,国际乒联上周公布了12月的最新排名,河南小将牛冠凯继续在男子U15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二。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郭羿承:做中华文化宝藏“开矿人...

      郭羿承,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20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艺术授权产业发展之路:创立全球第一个东方文化艺术授权品牌artkey,发起设立国内首只艺术授权基金——国际艺术授权基金,并与台北故宫、北京故宫、国家博物馆、杜甫草堂等知名博物馆合作挖掘和推广中华历史文化宝藏。透过艺术授权,他成功让齐白石等诸多东方艺术家走进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他因此被业界誉为“中华文化艺术授权第一人”。

  • “榴三姐”创业记(图)

      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许多毕业生的梦想。然而,在江西南昌西湖区有3位“90后”女大学生,却辞掉了“铁饭碗”,集资创业,开办了一家“榴三姐甜品店”——她们就是熊兴颖和杨玫、肖洒。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