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早几天下的雪还没化。记者刚到位于溧阳市别桥镇的易佳田园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就看到一辆奔驰轿车沿着田头的机耕路驶来,车上下来一位50多岁的男子,他叫易卫明,是这家农业公司的董事长。今年1月,这位仅有初中文凭的农民,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两本发明专利证书、4本实用专利证书。
“我给你们操作一下白芹壅土机。”易卫明走进摆放着农机的棚子,利索地登上一台类似中型拖拉机的车子,发动后开往田间,娴熟地操作起来。“为了发明这台壅土机,我花了一年多时间,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了这种机械,种白芹的农民就不用那么吃苦了。”
一个开豪车的人,怎么搞起了农机发明?
今年57岁的老易是别桥镇北堰村人,18岁学木工,24岁就带出一帮农民兄弟搞建筑,后来又做过多种生意,攒下资本后回到溧阳办了一家服务性企业,后因房子拆迁,他获得一笔补偿金和1600平方米营业房。将营业房交给女儿料理后,他回家翻盖了房子,打算就此安度晚年。
2014年初春,一个70来岁的亲戚给他带来一捆白芹,并告诉老易,这白芹平时一公斤卖到30多元,春节前后能卖到近50元。他们老夫妻种了不到两亩白芹,就有十来万元的收入。老易听了很好奇,他也知道溧阳白芹是地理标志产品,不过不清楚种白芹这么赚钱,就问亲戚,既然收益这么好,不能多种点吗?“太苦!”亲戚说,白芹种下后不久,就要挑来河泥,在菜畦两边砌“墙”,也就是壅土,再过一段时间在“墙”上盖上“顶”,让芹菜不见阳光,这样到收获时,原来绿色的芹菜就变成了白色,除了清香,还特别脆。“给芹菜壅土时,天气很冷,成天在地里用河泥壅土,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所以收入虽高,可种白芹的人很少。”
老易灵机一动,能不能发明一种能壅土的机械,让农民种白芹不再那么“受罪”呢?2014年5月,他买来钢板、柴油发动机和履带,借了一家工厂的车间,开始了他的发明之路。鼓捣了3个月,投入20多万元,用坏的钢板积了15吨,都没能造出自动壅土机。有人当面嘲笑老易:“你一个初中毕业生,干的是木匠,你要是能发明,那些机械工程师早就发明出来了!”
沮丧归沮丧,但老易没有泄气,他重新找到一家停工的机械厂,带着两个工人继续干。又经过两个多月,终于造出第一台壅土机。开到地里一试,土是能壅起来了,可是密封度太差,基本上没用。苦闷的老易找到溧阳正昌集团董事长郝波,诉说其失败的经历。学机械出身的郝波听后也笑话老易:你连个自行车都不会修,还想发明机械?不过,当郝波看到老易用手机拍的壅土机工作场景后,却改变了看法,陪着老易到田头实地察看机械,觉得经过改进后,机械能代替人工。
受到鼓励的老易继续带着两个工人搞发明。快到白芹种植季时,他到村里流转了6亩土地,并注册了农业公司,预备先在这块地里搞试验。“我也没有图纸,实际上,图纸就在我脑子里,我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两个工人听。”老易说,又搞了两个月后,正值芹菜需要壅土的时候,他开了壅土机到地里,结果这台机器很“争气”,一天时间就把6亩芹菜的土壅好了。要知道,如果雇用人工壅土,6亩地要花6万多元劳务费呢!
老易发明成功芹菜壅土机的消息传出后,溧阳农机局的领导起初还不相信,实地一看发现,机器果然管用!不久后,省农机局的专家也闻讯而至,对老易的发明赞不绝口,拨给他30万元经费。这下老易的劲头更足了,紧接着发明了芹菜施肥机、清洗机等,并流转了300亩地种植白芹。两年实际操作中,老易又对壅土机进行了改进,直到其完全适应大田作业。
“我搞这个发明,不是为了发财,因为以前挣的钱足够花了,我就是为了让种白芹的乡亲们少吃点苦、多挣点钱。”老易说,溧阳白芹远近闻名,可是溧阳全市只种了几千亩,只够在本地卖的。原本一亩白芹的人工总投入要一万七八千元,实现机械化后,最多只需6000元,关键是大面积种植不再困难了。今年,他打算带着周边的农民一起扩大种植面积,农民只管种,他负责开拓市场。“现在我已注册了商标,设计了外包装,已经有不少村民跟我干了。”他自豪地说,“带了乡亲们一起致富,我才有成就感呢!”
本报通讯员 董扣新
本报记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