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贞夫妇喂孤寡老人吃饭 座右铭
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
善行故事
说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大家都不陌生。她敬老孝道、扶贫济困,年逾古稀依旧没有停下脚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公益服务上。日前,记者来到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采访了这位老人。她为人爽朗,和蔼可亲,笑着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事迹。
40年来,林秀贞义务赡养6位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自家创办的企业安置20名农民工。公益事业捐款几十万元,帮助村里修路、安路灯等。她先后获得全国、省、市诸多殊荣,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并当选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她捐资助学,1992年以来,先后出资4万多元改善乡村学校教育条件,修缮校舍,购买桌凳,告别土孩子、泥台子。还资助20名贫困家庭孩子步入大中专院校。
她自主创业并向残疾人传授谋生技能,1987年,林秀贞和丈夫用300元起家,在村里办起了一家小型玻璃钢厂,她先后向十几位残疾人传授玻璃钢和橡胶生产技术,并在自己的企业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她义务赡养孤寡老人,1976年村里干旱缺水,林秀贞看到70多岁的朱书贵、刘秀焕夫妇抬着瓦罐到村外土井里淘水,一路晃荡到家,罐里的水所剩无几。二老是村里的五保户,无儿无女,林秀贞见此很难过。从此她便天天早起,先给老人挑满缸,再给自家挑。这是她赡养的第一对老人。与孤寡老人同吃同住、为智障老人喂水喂饭、给瘫痪老人换洗尿布……村里人都说:“亲生儿女也未必能做得到。”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敬老之风越来越好。
当记者问及,是何种力量支撑她一路走到现在?林秀贞说,自己这大半生所有的源动力都来自身后那个温暖的家。
“我的母亲经常教育孩子,为人不能走偏道,也不能走歪道,只能走中间的正道,要多做善事。”对于林秀贞赡养孤寡老人的事,她的母亲全力支持,帮女儿管家、带孩子,还动员全家的力量支持女儿。母亲朴素的教导,造就了林秀贞乐于助人的性格。淳朴的家风熏陶,影响了大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林秀贞,去关心、尊敬那些孤寡老人。
丈夫朱金英是林秀贞的战友和帮手。“为了我,他吃了很多苦!”说起这些年丈夫的付出,林秀贞感慨万千。这么多年,赡养老人,捐资助学,扶困助贫,每件事情丈夫都毫无保留地支持。吃苦受累,服侍病人,忍寒受冻,哪样罪丈夫都没少受过。1983年,在朱书贵、刘秀焕老人瘫痪在床的日子里,为把老人伺候好,夫妻俩抱着铺盖搬到老人的小屋,沿着炕边搭上木板,丈夫和朱书贵一起睡,林秀贞和刘秀焕一起睡。两个老人大小便失禁,夫妻俩端屎端尿,尽心照顾。对林秀贞的选择,朱金英从没有怨言,只有埋下头一起干。
行善行孝,薪火相传。林秀贞的大爱大孝,既出于她的道德良心,也出于家风的熏陶灌输。林秀贞说,她的事业会继续下去,“因为我有一个好儿子,有一个好媳妇,有一个好女儿,有一个好女婿,还有好的孙子和外孙。我有一个好‘团队’。”(本报记者苏忠 实习生李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