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的我们》,还是真正的赢家吗?(图)
不同于去年“五一”档《拆弹专家》《记忆大师》等新片的平分秋色,今年“五一”档,刘若英执导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一枝独大,目前票房已经突破9亿元。
-
中国男女队提前晋级八强
十年磨一剑。但王泽山在生活上还是向“低标准”看齐。上世纪90年代初,南理工第一批集资建房时候,他自己仍然住在拥挤、狭小的老房子里,却将新房让给课题组的3位年轻人,直到学校最后一批集资建房时,他才搬进新房,选的还是顶楼。“选房子就像当年选专业,别人不要的我要。”他幽默地说。
在工作上,王泽山很快向另一个国际难题“含能材料的低温感”发起挑战。冬天,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阿拉善地区,夹杂着砂石和扬尘的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连记录实验的摄像机都“罢工”了,年逾花甲的王泽山在试验场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还要核对和验证白天取得的各类实验数据,反复查找实验过程有无疏漏之处。
夏天,在青藏高原做实验时,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汗水浸透了王泽山的衣裤,每发炮弹实验结束后,王泽山总是抢在前面,不顾发烫的炮管,近前采集实验数据。面对大家的劝阻,他开玩笑地说,“我天生‘低温感’,承受得住。” 如今,“低温感”材料技术已应用于我国武器装备,使武器性能摆脱了环境温度的影响。1996年,时年61岁的王泽山,凭借着低温感技术摘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只要国家需要
不能袖手旁观
成为国家科技奖“双冠王”王泽山,年过花甲,功成名就,可他又瞄准了新的世界难题——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
“获奖只是对我的激励。” 王泽山说,目前各国火炮都是“双模块装药”,即为了满足火炮远近不同的射程要求,装药发射前需要在不同的单元模块间进行更换,如此操作既繁琐又费时,成为困扰世界军械界的一个难题。
“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不能袖手旁观。”王泽山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再拼一把。而后的很多年里,在出差、会议等间隙,很多人都会看到,王院士拿出随身携带的火炸药研究资料,仔细阅读、反复演算。这也让他闹出了不少“笑话”,走错路,坐错火车铺位,进错酒店,都因为王泽山头脑里无时无刻不在高速运转着科研难题。有几次去北京的科研院出差,王泽山想着实验问题,从院子南门进去,走着走着忘记了出差事宜,径自从北门出去了。
与生活中的粗心截然相反,王泽山在试验场上则是异常精细,他经手的实验数据,不管过多久,都能清楚地记得。2013年冬天,年近八旬的王泽山前往阿拉善靶场做实验,实验需要将不同重量的药粒装入不同型号的药筒之中,他怕工人搞错,就一个人早早地来到工房,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蹲在地上,将药粒一份份用大天平称好、装好。等装药工人来到工房时,他已将实验用药全部准备完毕。
历经20年的艰辛探索和精确计算,王泽山利用自己独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于2016年成功研发出了让中国火炮傲视全球的等模块装药技术。
目前这项核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种武器装备和型号的研制中。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该技术后,射程提高了20%以上,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了25%以上。2017年1月9日,82岁的王泽山再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国内科技界罕见的“三冠王”。
王泽山在火炸药事业上的不断突破,不仅来自比别人多想一步的创新,更是一场全面、持久的耐力比拼。惟有一颗历经60多年不改的赤子之心,一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担当,才能一步步将不完美变成完美,书写沉甸甸的科学传奇。 本报记者 杨频萍
不同于去年“五一”档《拆弹专家》《记忆大师》等新片的平分秋色,今年“五一”档,刘若英执导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一枝独大,目前票房已经突破9亿元。
“我从骨子里喜欢田园生活,也一直有个梦想,让乡村环境更美,让乡亲们生活更好,于是返乡后经营起农村淘宝服务站,又发起了生态共享农场项目。”黎伟说。怕家人一时难以接受,起初,黎伟是瞒着他们回乡创业的,没想到淘宝服务站经营得风生水起,引来众多媒体关注。妻子在电视上看到黎伟的报道后,才明白为什么他的脸会晒得乌黑,又为什么长期回不了家。
从台湾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已3年,傅及光仍每天“流浪”于台湾4所不同的大学兼职教课,拿着每节700多元新台币的时薪,还要面临寒暑假没有收入,很多福利没办法保障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