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卷绕王”张国华:一辈子,一件事

刘英杰
2018-05-02 15:27:26

  他有着“中国第一卷绕工”的美誉,曾在世界尼龙66行业创下生产成品丝长度可绕地球数十圈无瑕疵的记录。扎根卷绕岗位37年,究其原因,他回答说:“因为热爱。”

  你听说过尼龙66工业丝吗?

  有的尼龙66工业丝可制成浸胶帘子布,成为汽车、飞机轮胎的骨架材料,有的则会成为神州系列飞船返回舱降落伞的主要材料,一旦出现次品就很有可

  能引起爆胎或航天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一束尼龙66工业丝由208根单丝组成,每根单丝的粗细不足一根头发的三分之一。一个尼龙66工业丝丝筒重达10公斤,展开后长度可达106公里。为保证产品质量,不出现一根毛丝,纺丝温度达200多摄氏度,纺丝速度每分钟近3000米。

  来自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发展公司的卷绕工张国华,每天都在与尼龙66工业丝打交道。他有着“中国第一卷绕工”的美誉,曾在世界尼龙66行业创下生产成品丝长度可绕地球数十圈无瑕疵的记录。

  从踏上卷绕岗位的第一天算起,37个春秋,他每天都在湿度近70%、噪音高达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是厂里最苦、最累的地方。

  “用半辈人生执著坚守,图啥?”

  张国华回答说:“因为热爱。”

  绝技筑尊严

  “有技术才有尊严”,这是张国华常说的一句话。谈到这句话,还要从他刚入厂时的一段故事说起。

  一次,张国华在岗位上值班,因纸管没有装好,这一次挂丝他足足用了8分钟,持续不断涌出的废丝很快便堆积了大半桶。这一幕恰巧被一名叫西村的日本技师看到,他走到机器旁,一边讲一边用手中的剪在张国华手背上敲了3下,随行人员翻译道:“挂丝速度慢,产生废丝多,这些全部都是钱。”

  这次经历如高悬的警钟,在张国华心中一次次敲响。“技术,就是工人的尊严”,张国华暗下决心,“学,从头学”。从那以后,他常常站在西村身后,观察如何提升挂丝速度,学习如何解决疑难故障。

  当然,技术的娴熟离不开高频率的练习。夏日三伏,张国华在树下铺一张凉席,手拿一根木棍,重复练习吸丝挂丝动作;寒冬腊月,他在床头的墙上画出牵伸辊、张力辊的位置和挂丝轨迹,一遍遍地模拟练习。

  1984年,西村随团参与对锦纶帘子布厂的回访和验收,让张国华有了与他二次较量的机会。一场挂丝操作比赛,三对三,每轮一对一,单挑。西村碰巧与张国华一组。

  挂丝,是检验卷绕工操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挂丝时间越短,证明技术越娴熟,产生的废丝就越少。西村先上场,24秒,他带着得意的表情完成了比赛。接着轮到张国华上场,他手拿吸丝枪,如作画般流畅地完成整套操作。

  “19秒”,当裁判报出时间时,西村愣了几秒钟才回过神,称赞道:“中国人,了不起!”那一年张国华20岁,他的整套动作称得上是“无影手”,也是从那时起,他用自己的双手诠释着工匠精神,捍卫着工匠尊严。

  熟悉张国华的人都知道,他有四大绝活。

  一是“火眼金睛”查毛丝。一根原丝的粗细仅为一根头发的三分之一,一尺外,当一根原丝以每秒40米的速度从喷丝板喷出时,普通工人很难判断出其中是否存在异常,而看电脑图标都需放大的张国华却能在短时间内一眼识别。

  二是“手到病除”排异常。张国华的手掌如感应器一般灵敏,丝线在牵伸辊上以每秒45米的速度前进,他的手只要靠近高速旋转的丝束便可感知到问题丝线,并及时处理异常状况。工友们都说,张国华的这双手是废丝的“克星”。

  三能“隔空诊断”除故障。张国华在工作现场处理问题可称“秒杀”,不在现场,他还可远程指导。工友们通过电话对问题进行描述,或者以小视频形式发送给张国华,他在电话另一端很快便能给出答复,不但有速度,而且有质量,问题一查一个准。

  四可“妙手无双”探毫厘。牵伸辊,直径276毫米,是尼龙66工业丝卷绕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粗糙度差异是否合格是产生毛丝等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纺丝牵伸辊摩擦表面的小颗粒间距须保持在1.2至1.8微米之间。张国华仅凭双手的轻轻触摸即可作出判断。

  妙手传技能

  2013年4月,帘子布发展公司原丝厂试车,张国华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95%以上无实操经验的新职工,面对连续10天居高不下的废丝率,他主动申请承担新职工技术培训工作。

  7天,张国华未走出工厂大门一步,和几名老职工一起,手把手教118名新职工挂丝。在废丝率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张国华又马不停蹄地梳理总结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验,形成了挂丝标准操作法、牵伸卷绕快速排异法、擦拭牵伸辊标准操作法、错旦丝处理法。这套操作法被命名为张国华系列操作法,同时将其制成展板和课件,供职工学习。经不懈努力,卷绕废丝率从30%下降到3%左右,

  当月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该操作法在公司推广后,工人进行挂丝操作时,每人每次可节约3秒钟,毛丝、错旦丝等异常排除可节约3至5分钟,每月可增加效益100多万元。

  “师父是我们的长辈,更像我们的亲人。”张国华的徒弟张晓垒说。

  2013年,张晓垒进入帘子布发展公司原丝厂。一次,他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踏台上滑下来,扭伤了脚。张国华见状立刻把他送到医院,路上遇到一个约45度的斜坡,张国华一个人咬着牙把担架车推了过去。从进医院到检查结束,张国华一直守在徒弟身边。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张晓垒红着眼眶说:“从那时起,我就把他当成了亲人。我父亲也说,有张师傅在,他放心。”

  由于卷绕工作的特殊性,岗位上要时刻不离人,张晓垒告诉记者,每到吃饭的时间,师傅总会主动承担起徒弟们手中的工作,让他们安心吃饭。如今,张国华手把手带出的徒弟有100多人,其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了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正人先正己

1 2 共2页

来源:中工网
编辑:蔺凯伊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奋斗的感觉最幸福——记在农村创业寻梦的“80后”黎伟

    “我从骨子里喜欢田园生活,也一直有个梦想,让乡村环境更美,让乡亲们生活更好,于是返乡后经营起农村淘宝服务站,又发起了生态共享农场项目。”黎伟说。怕家人一时难以接受,起初,黎伟是瞒着他们回乡创业的,没想到淘宝服务站经营得风生水起,引来众多媒体关注。妻子在电视上看到黎伟的报道后,才明白为什么他的脸会晒得乌黑,又为什么长期回不了家。

  • 台湾“流浪博士”沪上觅就业(图)

    从台湾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已3年,傅及光仍每天“流浪”于台湾4所不同的大学兼职教课,拿着每节700多元新台币的时薪,还要面临寒暑假没有收入,很多福利没办法保障等问题。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