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前夕,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铜质马克思雕像于4月13日在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马克思的出生地落成。特里尔市市长在现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赠予特里尔的马克思雕像是一份象征友谊的礼物,相信其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深入了解马克思本人和他的著作。
大多数人对马克思的印象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但除此之外,马克思不仅是“少年学霸”、“文艺青年”,而且今天的我们能够享受八小时工作制,也跟马克思有关。他的身上有很多鲜为人熟知的故事。
“文艺青年”写情书
马克思的大学不是在特里尔读的,因此他与燕妮经历的是今天爱情宝典里特别不推荐的选项———异地恋,这是非常大的考验。马克思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与燕妮一年都见不上几面,这对年轻情人维系感情的主要方法就是———写信。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发不了微信、上不了微博的年代,马克思为自己心爱的姑娘写下了无数篇充满爱意、激情洋溢的诗歌,被后人编成两本《爱之书》、一本《歌之书》。
这些诗歌燕妮终生保存着,他们的女儿劳拉后来忆述:“父亲并不看重那些诗歌;但每当父母谈起它们,总是为这些年轻时的荒唐行为开怀大笑。”然而,当读者真正走进马克思的诗歌世界,既会为他磅礴大气的文字所折服,也能体会到他对燕妮那炽热而真挚的感情: 燕妮———这是两个多么奇异的字样/它的每个音节都美妙悦耳/像是金弦琴的清音嘹亮/宛如神话中善良的仙灵/仿佛是浮动在春以夜的月影/到处为我歌唱/你的名字,我要写满千万册书中/而不是只写几页几行/让书中燃烧起智慧的火焰/让意志与事业之泉迸涌喷放/让现实的一切显露出它那不朽的容貌/让诗的圣坛、宇宙的永恒之光/天神的欢笑和尘世的悲哀/全都展现在世界上
这些华丽而有力量的诗句让读者眼前一亮,似乎跟印象中的“大胡子”马克思不太一样。马克思的文学造诣很高,这与他惊人的阅读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写爱情诗的格局是如此之大,着实让人惊叹,他会经常在诗歌中将爱意与理想、意志与事业、审美与认知融为一体:
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我会毫不留情地把战挑/让世界这庞然大物塌倒/它自身扑灭不了这火苗/那时我就会像上帝一样/在这宇宙的废墟上漫步/我的每一句话都是行动/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
这些诗句的字里行间除了对燕妮的爱之外,还有很多闪烁的思想火光,为未来他转而走向哲学、走向思辨打下了基础。其实,马克思与燕妮的通信习惯一直保留着,直到他们结婚数十载,依旧不间断地写信。
马克思与燕妮之间除了深厚的情感,还有非常一致的精神追求。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都是这段感情延绵不断的价值基础。燕妮是马克思的爱人、妻子、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他最忠诚的战友。
为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
《资本论》包含三卷,约230万字,大约相当于一个人完成了20本今天中国的社会科学类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开始研究到完成这部巨著的撰写,马克思用了近半生时间。
马克思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紧张工作,病痛复发严重,他“差一点送了命”。他在1866年2月10日告诉恩格斯说:“‘坐’自然谈不上,这在目前对我说来自然很困难,白天哪怕只有短暂的时间,我也还是躺着继续苦干。”而今天,8小时工作制成为了一项默认的社会制度。
据1834年的统计,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19世纪40年代,法国工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并且工厂中大量存在雇佣童工的情况,许多工人每天需要劳动达18小时,工人厌恶劳动、捣毁机器、遭受惩罚的状况屡见不鲜,与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绘的工人劳动惨状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什么大多数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生活处境还是那么艰难?这个疑问,盘桓于中学时就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的心中。古典政治经济学说依靠“看不见的手”,人们就可以过上美好生活;启蒙运动说要实现“自由、民主、平等”;现在看来,那都是别人家的美好生活,别人家的“自由、民主、平等”,那时的“别人家”,就是指当时的少部分人———资本家阶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诊断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毛病,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可是每个人都得吃饭、穿衣、养活家庭,向往过上美好生活,于是,工人就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作为少数人的资产阶级,运用他们手中的资本,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对于资本家来说,一个工人没有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工人,更何况,还可以通过使用机器来替代工人;而对于工人来说,他们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别无选择。
马克思问,工人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每天辛苦“搬砖”的那么多个小时中,有多少小时是为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工作,又有多少个小时是为资本家在战斗?假设,维持你和家人一天的生活只需要付出6个小时的工作,但是你每天必须得工作10小时甚至更多,这是为什么?因为多出来的4小时是在为资本家生产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于是资本家犯了狂想病,假设工人工作6个小时工资是24元,工作10小时工资也是24元,如果可能的话,资本家希望工人可以一天工作25小时、一年工作366天。
经过工人的长期斗争,好不容易争取来了8小时工作制,但是,工作强度的提高,使得工人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卓别林。再后来,资本家还给工人配上了电脑,好让工人回家也可以干活儿。造成这种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做了科学的说明。”
从“问题少年”到“学霸”
17岁的马克思上了大学,按照家人的意愿选择并就读了波恩大学的法律专业。大学生活开始了!新的人生来到了!终于摆脱父母的唠叨了!马克思像出笼的小鸟满心狂喜,他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年轻人的躁动与轻狂———他参加特里尔同乡会,与贵族学生发生争执,携带被禁止的武器,参与喝酒、决斗,甚至被关过禁闭。他迷恋于创作浪漫主义文学,还经常给父亲寄去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
在父亲眼里,这不过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少年”的表现。这时马克思的父亲因为肝病,身体很差,还要为马克思的成长而操心,他写信给马克思批评他“杂乱无章、漫无头绪地踯躅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此外,马克思大手大脚地花着父亲的钱,在当时,最富有的人一年的花销也不过五百塔勒,但马克思一年要花掉七百,这让马克思的父亲伤透了脑筋。
父亲的批评让马克思开始意识到他的大学生活发生了偏差,如此下去,那个中学时代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就将会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个充满幻想、麻烦缠身的公子哥。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马克思决定转学,前往柏林大学求学。
1836年10月,马克思踏上了前往柏林的求学道路,在清静的柏林大学校园里,他彻底变成了一个“学霸”。
入学第一年,马克思“敞开肚皮读书”,广泛阅读了法学著作,重点学习了哲学,并且准备写一部法的哲学,虽然最后只写了300页的导言和大纲。但是天才的头脑一旦开始经历刻苦的学术训练,带来的就是思想的快速升级。马克思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阅读和思考,由于大脑CPU运转过热,他重病住院了。
即便是住院休养,马克思仍然认为这是一段难得的学习时间,索性把黑格尔的著作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当马克思恢复了健康,他立即参加了“博士俱乐部”,这个俱乐部里“是一些有抱负的青年人,他们大多已经完成了学业。那里充满着理想主义、对知识的渴望和自由的精神。他们最多的精力是致力于研究黑格尔哲学”。
新世界的大门向马克思打开了。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就不会有后来真正的马克思的出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之上完成的,而其中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一步,也就是对黑格尔思想的学习,正是在马克思20岁左右的大学阶段里完成的。
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时期,马克思的大学时光既有“衣马轻肥”,又有“书香醉人”,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附:
卡尔·马克思年谱
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1835年10月15日,进波恩大学法律系学习。
1836年10月22日,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
1841年4月15日,取得耶拿大学哲学系的博士证书。
1842年10月,移居科隆,10月15日起担任《莱茵报》主编。
1842年11月,在《莱茵报》编辑部与恩格斯初次见面。
1843年6月19日,与燕妮结婚。
1844年4月-8月,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8月28日左右,会晤从英国回德国途中来访的恩格斯。从此两人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为今后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1845年2月底,马恩第一次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书出版。 1845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翌年5月完稿。
1847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组织德意志工人协会。
1848年2月22日,法国爆发革命,2月24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出版。 1848年5月31日,《新莱茵报》创刊号提前一天出版,马克思任该报主编,恩格斯任编辑。
1850年3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第一篇《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1858年8月31日-9月28日,马克思写了四篇关于鸦片贸易史和关于《天津条约》的文章。 1859年6月11日,马克思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在柏林出版。
1864年10月21日和27日之间,马克思重新起草国际工人协会的纲领性文件———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1867年9月2日-8日,国际工人协会代表大会在洛桑举行。大会选举马克思为总委员会委员。
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出版。
1867年12月下半月-1868年4月底,马克思抱病继续写作《资本论》。
1871年5月,马克思在总委员会会议上宣读他起草的宣言《法兰西内战》。
1878年-1882年,马克思系统地钻研代数学,写下了大量的札记,继续探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的数学分析,写了微分学简史。
1878年12月-1879年1月,马克思继续详尽地研究金融和银行业的问题,做了大量摘录和札记。
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在伦敦逝世。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逝世。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葬仪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墓前讲话。